四川药业巨头为何陷入危局? 50亿授信银行相救

25.09.2014  23:40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背景

  今年以来,这家在四川民营企业排名第四的明星企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今年8月,中国首家“国字号”民营大型投资公司中民投在上海揭牌,59位股东中唯一的川企便是科创集团,公司豪掷7亿元,何俊明担任中民投监事会主席。但到了9月份,有消息称,有民间借贷债权人前往科创集团追债,科创旗下多个项目放缓,其资金危机似乎一触即发。

   四川日报记者 李龙俊 发自北京

  雪中送炭。资金链紧绷的科创集团,新获一笔50亿元银行授信。

  9月25日,北京,科创控股集团与亚洲金融合作联盟、民生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民生银行为科创集团授信20亿元,亚洲金融合作联盟为科创集团授信30亿元。

  民生银行行长助理石杰表示:“我们看好大健康产业。

  56岁的科创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俊明激动地说:“这50亿元授信,比过去为我们授信100亿元还珍贵!这将是集团资金难题的转折点!

  此时能获得银行大笔授信,不仅关系科创集团解困,对其他资金紧张的川企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50亿元授信能解开“科创危局”吗?

  “中国民企500强排名第53位”、“四川民营企业第四位”……科创集团集多种荣誉于一身。明星企业为何会突然曝出危机?

   速度怪圈”:旗下医药公司168个药店12630个

  不久前,“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在京召开,科创集团排第53位,较2011年跃升31位。数据显示,2013年科创集团营业收入达452亿元,较2010年的190亿元增长了一倍多。

  速度,是科创集团的特色。科创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俊明被公认为善于把握商机,执行力强。当初国家对中药材种植业的扶持政策刚公布,他当天即召开公司干部会议,迅速布点种植基地。

  科创集团组建7年后,成为中国民企500强。有了规模和社会声誉后,公司无论是拿项目还是找资金都更容易,规模反过来又推动公司提速发展。

  2013年,科创对外投资惊人。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得知,去年科创集团分别在省内巴中、蒲江、南部县和省外的甘肃兰州、重庆万州签下医药产业园项目,仅这5个项目,计划投资额便接近150亿元。2014年年初,更是计划投资百亿在珠海建医药产业园。

  业内人士看来,科创陷入了“速度怪圈”。企业做得比较成功后,做大不仅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界的推力。“身不由己往前冲,这样的冲刺往往会留下隐患。

  资料显示,科创集团旗下有260余家独资公司及控股(参股)公司,其中医药公司168个,药店12630个。科创潜心打造的医药产业园目前建成和在建的达到30余个,每个产业园投资从数亿元到数十亿不等,都需大量资金投入。

      资金困局:目前科创集团各类负债为88亿元

  自有资金显然不够。科创集团目前最赚钱的业务依然是医药工业,数据显示科创医药集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49亿元,实现利润4.65亿元。这是一个不错的业绩,但显然难以支持科创的奔跑式发展。

  银行借贷成了一个重要渠道。目前科创集团各类负债为88亿元,这对一个资产和年营收均超400亿元的企业而言,这样的负债率并不高。

  与此同时,科创集团开始寻求民间借贷。正是数量并不庞大的民间借贷,让科创陷入了目前被不断追债的尴尬局面。

  “民间借贷期限短,利率高,年利率通常在20%。如果用如此昂贵的资金来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医药产业园等项目,科创集团是下了一步险棋。”国泰君安证券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而一直未能打通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也被看成是科创资金困局的原因。“力争中药材种植板块2016年上市,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医院体系板块上市。”何俊明表示,进军资本市场是公司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迎来转折:业内关注科创会不会调整发展策略

  在北京期间,何俊明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包括民生银行、包商银行等近10家金融机构高管。出乎他意料的是,对于目前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反而看得很轻。“企业快速壮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金紧张”,一家银行总部负责人这样安慰他,“企业的根基没受到影响就好。

  “就像正在快速上蹿的玉米,突然遭遇干旱,叶子卷了点边,但不伤及根本。”农村出身的何俊明打了个比方。

  新签下50亿元授信协议后,何俊明表示这将成为公司资金危机的转折点。

  但市场人士认为还需要继续关注。

  一方面是近期关注科创集团如何处理与债权人的关系。

  另外还需长期关注科创集团会不会调整发展策略。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问题背后是策略问题,科创定位大健康的战略方向为市场看好,但有时绊倒企业的不是战略大方向,而是发展速度、发展节奏等策略问题。如果操之过急的速度,恰逢经济转型调整,对企业的杀伤力巨大。

  而经历困境的企业自身,也在反思如何调整发展策略。何俊明表示,接下来要推动集团资产结构更合理,现金流更充裕,力争2020年资产和营收双双突破1000亿元,资金储备达30亿元。在他看来,企业受考验未必不是好事,他留学归来不久的儿子何质恒在危机中也得到了锻炼。

  考验还在继续!但签下50亿元银行授信协议后,何俊明及其团队可以舒一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