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81岁老人倾心扶贫事业20载 募集社会资金1.5亿多

17.10.2014  18:49

    新华网四川频道10月17日电(本网记者 吴晓颖)在四川宜宾市,一位81岁老人离休后20年间,一直倾心于扶贫事业。20年余年来,他募集到社会扶贫资金1.5亿多元,推动实施扶贫项目14个,使数万贫困人口受益。

    这位耋耄老人就是袁承禧。在他的人生中,曾在地方政府多个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最高职位曾任中共宜宾地委副书记。但他最看重的一个头衔却是:宜宾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在这位老人心里,最让他记挂的就是穷人。

    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宜宾“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地貌突出。据2011年新划定的2300元这一国家扶贫标准统计,宜宾农村贫困人口达81余万人。全市8县2区中,有5个县被纳入国家和四川省乌蒙山连片特困区。

    1994年任宜宾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后,袁承禧跑遍了宜宾的贫困村。他深切体会到:当地农村贫困“规模大、分布宽、程度深、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如何让穷人脱贫致富,把贫困村变成小康村,是他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过去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只输血不造血,送钱送物只能应一时之急。”袁承禧说,要真正跨越贫困,必须在穷困地区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在这一思路下,2009年袁承禧用从企业“化缘”来的钱设立了企业帮村扶贫“种子基金”。“种子基金”为宜宾市104个贫困村每村提供10万元资金,村里以“小额信贷”形式借用给贫困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种子基金”每两年向企业募集一轮,以实现对贫困村的长期帮扶。

    在“种子基金”所覆盖的受援村,管理扶贫资金的会计、出纳都由村民选出,村民对“种子基金”有“三权”:集体所有权、民主管理权和生产自主权。袁承禧说,“种子基金”就好比一碗米,在村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当有饭吃的时候,再把这碗米还回来,保证扶贫资金流动起来。

    宜宾长宁县铜锣乡龙峰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该村村民代应忠夫妇常年在外打工,收入并不高。2010年夫妻俩回乡后,从村里的“种子基金”借出1万元投资养猪。两年后,出栏生猪达100余头,纯收入有10多万元。代应忠不仅还清了投资借款,家里还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货车。

    在宜宾,像代应忠一样受益于“种子基金”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据统计,五年多来,“种子基金”共募集社会扶贫资金1086万元。其中,第一轮“种子基金”向550户贫困农民提供借款,有260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上,部分借款户人均纯收入甚至高于本村人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

    一些受援地区的群众感叹:有了“种子基金”来造血,农民脱贫致富有了新门路,这是播种在农村的“金种子”啊!

    除了设立“种子基金”项目外,袁承禧还参与发动100多个企业投身“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投资资金物资1亿多元对204个受援村进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社会募集资金479万元,向3万余名贫困小学生捐赠“爱心助学包裹”,援助了1485所(次)贫困村小学;引进“欧盟国际助老扶贫”项目,十年间使2000户贫困老人家庭户户增产增收;试点“妇康惠民工程”,连续3年为农村适龄妇女妇科病免费普查……

    在和扶贫事业打交道的20年里,袁承禧不顾年高体弱,凡是亲力亲为。在他的一手推动下,宜宾市扶贫开发协会引进国内外社会扶贫资金达1.5亿余元,农业产业化、科教文卫等14个社会扶贫项目在宜宾遍地开花。2004年,他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