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1+3”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08.08.2016  02:33

 

      7月28日,剑阁县盐店镇石笋村的贫困户和部分群众早早来到镇会议室,参加该村首个专业合作社和“技术扶贫工作站”成立大会。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县农业局在挂联帮扶的高观乡、盐店镇5个贫困村认真调研,积极探索走出了“1+3”产业发展新路子——每村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每村落实好产业发展“三个一”的载体:一场(家庭农场)、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站(技术扶贫工作站)。

        目前,5个贫困村共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新建家庭农(牧)场273个、村技术扶贫工作站5个(含筹建3个),贫困户入社率达55%,新增烟叶380亩、蔬菜200亩(包括辣椒130亩)、核桃980亩、生猪800头、土鸡33000只、肉羊1490只,预计贫困村新增加纯收入304万元,贫困村产业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

        科学谋划“一规”,绘就产业发展蓝图

        自去年剑阁县成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指挥部以来,县农业局便组织专门力量首先在联系帮扶的盐店镇石笋、高观乡田坝等5个贫困村开展了产业扶贫详细规划工作,在今年初又结合县委县政府对十三五规划中脱贫攻坚的新要求,对5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落实规划工作上,该局注重了五个结合:结合对象精准,结合区域布局,结合示范引领,结合种养加、农工贸循环发展模式,结合利益机制。规划制定后,又反复征求党员群众及各方面的意见,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符合政策要求、适合贫困村情的产业发展规划,为贫困村脱贫产业的推进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指引。

        精心培育“一场”,让“副业”变产业

        盐店镇的石笋村山林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养几头生猪、几只山羊、土鸡,种几分地的蔬菜,几乎是每家每户的习惯,但因各家都当作“副业”,所以多年来一直不成“气候”。县农业局看准问题症结,鼓励贫困户建养殖场、家庭农场,将生猪、土鸡、山羊、辣椒等当“主业”做大做强。

        自去年以来,通过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带动,该局在5个贫困村发动200余户建设标准化羊舍3000余平方米、鸡舍4000余平方米,养起了肉羊、土鸡等,现在已存栏肉羊900余只、土鸡1万余只,预计年底实现增收200万元,户均可增收0.9万元。

        县农业局通过培育养殖场、家庭农场,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分工分业,将以往的生猪、土鸡、牛羊和蔬菜等“副业”做成产业,形成了规模出效益的良好局面。

        强力打造“一社”,让“个体”变“团体

        “6月份以前,我自己找路子卖羊子,将羊子送上门,贩子们压级压价,百般刁难我们,还经常欠我们羊款,现在不一样了,县农业局组织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与有实力的经销商签订购合同,价格比市场高1元以上,关键是还省去好多麻烦。”石笋村7组社员田秀华说。

        县农业局先后在高观、盐店两乡镇挂联的5个村,根据产业大小和实际需要,指导群众成立了土鸡、肉羊、果蔬、粮油、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700余户,签订购销合同近100万元,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和挂联部门“包不了”的问题。目前,依靠合作社“抱团”发展,已成为当地贫困户的共识。

        统筹组建“一站”,让“外行”成“内行

        “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县农业局在千方百计为挂联贫困村争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同时,还将科学技术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在每个挂联贫困村成立技术扶贫工作站,由派驻第一书记任站长,相关科技人员为成员,定期组织群众学习种养技术。

        走进位于石笋村委会的技术扶贫工作站,七八个群众围着条桌正聚精会神的翻阅着技术资料。站内,工作职责、学习制度、管理办法等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书柜里满满的摆放着农业技术类书籍、光碟……

        “我们石笋村技术扶贫工作站,主要采用群众自学、集中学习和与专家在线互动等方式开展工作,每天早上8点至晚上19点对群众开放。工作站成立以来,已接纳群众自学90余人次,组织集中学习2次、参加170余人次,在线互动20余次,发放免费技术资料500余份。”盐店镇石笋村第一书记(站长)杜成松介绍说。

        按工作计划,县农业局的所有挂联村,今年底将全部成立技术扶贫工作站,最终由输血式的扶贫帮扶,向造血式扶贫帮扶转变,切实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由“外行”成为“内行”。(王发春 刘高居 朱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