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 教育部辟谣
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什么是好学校?这个问题相信能听到千万种答案。不过在我国,如果是头顶“985工程”或“211工程”的院校,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就是好学校。我国目前共有39所“985工程”院校和112所“211工程”院校。这两顶帽子,就像颜色鲜艳的标签一样,在全国2000多所高等学校中标出了“等级之分”。
近日,有媒体翻出今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原话说“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报道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经“高高在上”的985、211工程要废除了么?
就在昨天晚上,教育部正式对此事做出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中央台记者专访表示,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续梅: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985工程”是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在1999年正式启动;“211工程”则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两者都由一定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985”以能力建设为重,“211”则侧重学科建设。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拨款目前是我国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约占50%的比例。
一位了解内情的非985、非211院校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之声,是不是985和211,主要的区别其实并不在于国家的投入:
负责人:每年资金力度每个学校都不一样,大概在千万级左右,教育部、财政部每年会给211学校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主要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你是211、985院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学生的就业这一块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大家一致认为,你是985、211院校,你就是好学校。
早在去年底,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就曾在一次发布会上,直指这种差别所导致的社会就业歧视现象:
信长星:现在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反映比较突出的非“985”、“211”高校不招,实际是人为抬高了用人门槛,这些必须加以纠正。
有较为极端的说法认为,985和211更像是高校内部的一个等级制度,有它,高人一等,没有,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表示,最早国家是四级办学,到90年代逐步演变为以项目管理为主的工程体制,而这种方式近年来逐渐产生了新的问题:
储朝晖:他导致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在不同学校之间引发一些不公平,然后第二个就是他的效率也不好,因为给的钱也不一样,给了很多的钱他也没有发展得好,没有给钱的他也没有发展得好。钱投入的不一样了,所以他相应引发的边际效应,就是不同的学生,报考的时候,他先要报考那个钱多的学校,不同的教师要求职的时候,他要到钱比较多的学校去,然后在这些学科之间,可能在某一个方向、某一个领域办的很好的学校受到很多抑制。
针对这些问题,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
袁贵仁:确实有的学校不是985学校,但那个学科是国际一流的,是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那么也需要支持。211也一样。特色创新平台已经做到第三期了,去年用了5亿,为非211的学校学科发展提供支持。
同样在这一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开始进入设计层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国家战略工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破机制体制壁垒,打破985、211院校的原有格局,2011计划不再是终身制,每四年要进行重新评审,只有在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
不过,国家对高校的资源分配能否由传统的项目体制、工程体制转变为按客观的大学绩效进行专业管理,储朝晖认为,短期内仍然较难实现:
储朝晖:在实际当中要做到是很困难的,对大学绩效专业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事,我认为短期内很难做到准确、公平、公正,长远的发展,需要有独立的专业的评价,参考这种评价,来进行资金分配,不只是要改变一个工程一个项目,而是要改变高校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