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墓主人可能是个“好吃嘴儿”

20.12.2013  10:14

  老官山汉墓挖出西汉织机简牍

  追踪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主任肖璘介绍,根据汉代的丧葬习俗,墓中放的竹笥一般是用来盛织物或者简牍的。但是,考古人员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群2号墓中发现了3只竹笥,考古人员着实兴奋了一阵,而且,清理之后发现三只竹笥中居然全部是鸡、牛、猪等动物骨骼。肖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号墓墓主人可能是个好吃嘴儿。”据老官山汉墓考古领队谢涛称,目前竹笥中的动物骨骼还在研究阶段。

  汉代饮食

  肉食生吃,中国或为刺身发源地

  据日本历史学家林巳奈夫在《汉代的饮食》一文中介绍,汉代的肉食多用煎、烤、煮和生食等方式处理。在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一说中就有关于“鸡纤”的做法:将腊鸡肉撕称细丝,用醋拌匀即可,吃法酷似西班牙火腿。

  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羽曾给樊哙一个生猪肩,而樊哙当场用剑切来吃了。据《礼记》内则上的解释,生吃的肉中,切得细的叫脍,粗的叫轩。而生猪肩就是轩的一种。在马王堆出土的遣策中也证实了猪肩在汉代就是一道菜,除猪肩之外,还有牛肩、羊肩、犬肩。因此林巳奈夫认为刺身的发源地应在中国。

  出土时已腐朽不堪,竹木太脆弱

  为保护文物,西南首次考保对接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群一举出土包含9部医书和4部织机在内的620多件文物,被称为改变历史的发现。两千年前的竹简漆器得以保存完好除了天时地利,也有赖于文物保护工作与考古同期开展。

  出土时,竹木极为脆弱

  老官山汉墓群此次出土的近千枚竹简 及大量漆木器让世人振奋的同时,如何提取和保存却让考古文保人员头痛不已。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主任肖璘告诉记者,出土的饱水简牍在接触空气和光线几分钟之后,颜色就从淡黄变成深褐色,导致文字也难于辨认了。

  此次备受关注的四部织机模型在出土时,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肖璘称,这四部织机均由竹木制成,历经数千年环境侵蚀,竹木本体在出土时已腐朽不堪,极为脆弱。

  竹简“整容”前后都拍照

  据肖璘称,竹木器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如果保护工作没跟上,很容易导致文物损毁。她称,面对这些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的病娇,成都市文博院决定一改以往的先考古后保护模式,转而采取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时进行,而这种模式的采用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

  文保中心在竹简出土之后即采取整体提取方式加以保护,考古工作移到室内,并在将变黑的竹简脱色处理之前就对竹简进行红外摄影,最大限度的采集简上信息,在脱色之后,文保中心又对竹简进行了第二次红外拍摄,以查看竹简是否在脱色过程“破相”。

  文保中心工作人员杨盛告诉记者,两次照片对比来看,竹简并未在脱色过程中受损。

  出坑后第一时间“打石膏

  汉代织机模式也在见天之后第一时间用特殊药水喷淋保湿,并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对织机模型的内部进行了填充加固,在给织机“打满石膏”之后,这些织机模型才被整体提取,连装织机模型的箱子里也添加了缓冲材料。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称,成都考古所这种考古发掘与科技保护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做出了榜样”。据肖璘介绍,目前老官山汉墓群出土的竹简和织机模型都在修复中,争取在成都市博物馆新馆开馆时与市民见面。 成都商报记者 徐剑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