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用一年的时间治理村庄环境 109个村庄试点
本报讯(记者 刘佳)记者从9月2日召开的成都市百村容貌整治工作会上获悉,成都日前正式出台《成都市百村容貌整治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该市14区(市)县选取109个村容村貌相对薄弱的村庄先行整治试点,按照“属地负责、部门包村”的原则,加大治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用一年时间解决村庄环境治理硬件不“硬”、软件真“软”、发展不平衡三大问题,提升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体水平。三大难题困扰村庄环境发展 “试点的109个村,都是环境薄弱村庄,存在的问题各个不同,但有一些共性特征。”成都市城管局局长杨洪举介绍,环境基础设施凸显不足,硬件不“硬”,是当前多数村庄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硬件不“硬”,致使村庄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环境“脏乱差”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为制约村庄建设发展的一大“瓶颈”。
软件真“软”,是许多村庄环境治理上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调查中发现,村容村貌治理工作责任不够明确、落实不到位,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问责制度;村庄公共卫生和配套设施疏于管理、维护,许多村庄看不到管理痕迹;不少村庄未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将村庄环境建设与群众意愿衔接一致,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等情况存在较为突出。
调查还发现,即使是同样的问题,不同村庄之间,问题表现的程度也不同,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些村庄清洁卫生工作做得不错,但在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上未达到要求;有些村庄硬件设施还可以,却没能把清洁卫生做好。更多村庄是没能发动好群众,在环境治理工作上形成合力、共建共享。“需要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地创造符合自身实际又管用的‘管理模式’、‘治理方式’。”杨洪举说。 “抓两头带中间”提升城乡环境
对环境薄弱村庄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一是主观上重视不够。“过去环境治理,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农村方面也是重视重点村、示范村,轻后进村、薄弱村。对农村特别是环境薄弱村,关注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客观上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总体上投入不足、缺口较大,必要的资金投入保障和增长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薄弱村,在环境治理方面,财政投入很少,甚至几乎没有。”
为此,成都选了109个村容村貌薄弱村开展百村容貌整治工作,在全市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格局。根据工作方案,109个试点村庄将从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防治面源污染、改善村庄风貌等6方面,改善薄弱村庄环境质量和村居容貌。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特色风貌方面,要求科学配置村庄垃圾箱(桶)、小型喷洒车、小型垃圾收运车,适量布局垃圾收运中转站(点),因地制宜编制完善村庄环境风貌整体规划,力求展示村庄特色,保持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