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道勇:“龚扇”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一生

19.11.2013  23:24

今日推荐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9日讯(记者 戴璐岭 实习生 唐颖) 要把一件事当作一生的追求,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作为“中华第一扇”――竹丝扇“龚扇”的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龚道勇先生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和他对艺术执着的探求,道出了他对龚扇的挚爱与坚持,并继续为之倾尽心力。。

从艺三十余载,一直探索创新

龚道勇先生出生于“龚扇”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龚扇兴趣颇浓,从十多岁起随父学艺,技艺深得其父真传。

在从事竹编30多年的生涯中,龚道勇先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使竹丝的厚度由原来的0.025mm缩减到0.01-0.015mm,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竹丝的宽度也下降了30%。龚道勇先生对这一创新充满了肯定,他也强调道:“目前竹丝的厚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不能再薄了,再薄的话韧性就不够了。

此外,龚道勇先生还打破传统桃形扇面的常规作法,发展为团扇、方屏、微型等多种扇型,使龚扇更为多样化。但是在采访过程中,他也有些不好意思道出了一个事实:“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传统的扇面形状。

对于我提到“现在龚扇是否也有新的亮点”时,龚道勇先生补充说道:“现在流行个性化定制,比如,可以将结婚照、名家或自己的书法字体等内容编织在扇面上。

女儿随父学艺,欣慰但仍需努力

龚道勇先生的女儿龚瑶妤今年26岁,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龚扇主编。龚扇技艺一直坚持传男不传女,直到第三代传人的时候,才出于将龚扇技艺发扬光大,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开始传授女子。

谈到女子学习龚扇技艺,龚道勇先生坦言,女子做龚扇的优势在于心思更细腻一些,出来的作品也更柔美。

您对女儿现在的龚扇水平有何评价?”龚道勇先生的语气轻柔,隐约还能听出笑意:“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她现在将龚扇所有的技艺都传承了下来,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了,但是在个人文化修养上还需要时间去沉淀,积累经验,更上一层楼。我目前对她的要求是,先继承,再发展,先把基础打牢,才能谈发展,谈创新。

据了解,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龚瑶妤创作的竹编龚扇《昭君》荣获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美术精品奖铜奖。该作品已被中国扇博物馆收藏。

今日推荐

学会编容易,要学精就难了

在与龚道勇先生的交谈中,他始终提到一点――做竹编工艺,“学会编容易,要学精就难了”。

讲到龚扇学习,龚道勇先生直言:“做手工艺是很苦很累的,是相当枯燥的一件事。”同时,学习龚扇技艺也要靠悟性,他拿自己举例,“最开始我只知道编,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编,这个过程我花了至少二十年去感悟体会。”从事竹编30多年,龚道勇先生直到现在都还在不停地精进自己。

龚道勇先生强调,技艺需要继承,艺术修养也要随之提高,这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能成,而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积淀。他还提到:“龚扇属于第二次再创作。设计原稿是有的,但是如何去编,怎样处理细节,就全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了。

目前,龚道勇先生也在积极培养年轻人学习龚扇技艺,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的非常少。要想学会全部技艺,至少也得五六年,而且会编不等于学会了龚扇技艺,那仅仅代表编出的作品勉强能看,但是内在是缺少灵魂和内涵的。”龚道勇先生希望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门精致细腻的手工工艺。

龚扇”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一生

精细”是龚道勇先生对自己竹编特点的概括,由于竹丝很薄很细,编织出的图案就非常精细,越精细,作品也就越栩栩如生,就像工笔画画出来的一样,“比如编织一个人物,一个眼神都能体现出来”,龚道勇先生把这种技艺称为“竹编上的写意艺术”。

龚道勇先生从艺30多年,不仅艺术造诣颇深,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绝伦的竹丝扇臻品,而且他从龚扇技艺中也悟出了一个做人道理,在这里他也乐意与我们分享――不急躁,不浮躁,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耐心。

当记者问道“龚扇对您意味着什么?”龚道勇先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生。龚扇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一生。我把它当作毕生的事业。

说到“对龚扇未来发展有何展望”时,龚道勇先生言语恳切:“希望后人能够继承,不至于将这门技艺失传。只要手艺不失传,对龚扇未来的发展就充满信心。

【龚扇】竹丝扇始于龚氏,故俗称“龚扇”,龚扇是蜀中名扇之一。龚扇一向以薄似蝉翼著称,四川自贡竹编扇(自贡龚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华第一扇”,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民间艺术品。

龚道勇,四川自贡人。一九六二年出生,“龚扇”第四代传人。1999年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