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舟竞渡:杜甫也来观赛 八十年代直升机空降表演助阵
1986年龙舟赛 吴玉彬摄
1987年,第三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 翟曲提供
1983年欢腾的南河吴玉彬摄
抢鸭子
提鸭子去河边
编者按
又是一年端午时。说起端午,现在的你会想起什么呢?是粽子,还是一壶雄黄酒。大多数节日延续至今天的时候,和民俗活动相伴随,且最容易流传的,是与节日相联系的节令性食品。比如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饺子之于新年,汤圆之于元宵。
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食物只是节日的一个方面,节日以外,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则是普通民众期待节日的另一个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多的是在土地上勤勤恳恳劳作的农人,一年四季,顺应农时,少有闲暇时光。
在明清甚至更早的唐宋年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的想象其实有不小的差距。他们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讲究和各种活动,但是,也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的花样。以体育活动为例,我们有足球、篮球,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可以看,动不动还能去去健身房。在当时,大型的全民可参与的体育竞技活动,集观赏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大型活动,恐怕也没有几个能和端午节的划龙舟相提并论了。
前段时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一艘全长77.8米,宽2.5米的龙舟下水,现场颇为热闹和轰动。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当地打算把这艘龙舟申报“中华苗族第一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看来,在兄弟民族的生活中,赛龙舟也是一项又热闹又好玩的体育活动。
话说回来,在四川,在成都,划龙舟也曾是端午节的重头戏,直到现在,一些地方的龙舟比赛还会万人空巷。今年的端午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划龙舟这项传承千年的端午节特色活动,感受这项活动中的活力和传说。
“嘿嘿呦嘿,划起走哦,嘿嘿呦呼嘿……”千年的龙船千年的号子,从未在新津南河停歇过。在这里,每年端午的龙舟会,是男女老少的节日盛会,不仅是全城出动观看,来自成都、重庆、贵州、云南的龙舟爱好者,也会慕名而来。存于新津县档案馆,由新津的摄影爱好者提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们,讲述着昔日龙舟会的热闹。
龙舟竞渡始于唐朝 杜甫也慕名来观赛
新津龙舟究竟多有名?杜甫也专门来看过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的新津县,自北周定名以来已有1450多年历史,素有“蓉城南路第一景,川西名胜上河图”之美誉。因为五河汇聚,民间传统龙舟活动源远流长,端午龙舟会始于唐代初年,相传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而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就曾到访新津观摩龙舟竞渡。
据该县清道光版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剑蒲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这足以说明,新津县龙舟竞渡、包粽子等民俗的历史久远。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端午节都要在南河中举行龙舟赛、抢鸭子、抢猪尿泡(内放钞票)活动,龙舟由各乡乡长或哥老会头目组织,花船则由各机关社团及行会长组织,花船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外,还负责放鸭子下水供龙舟划船人员争抢。民间则在端午当天中午吃粽子和盐泡鸭蛋,饮雄黄酒,人人佩戴各色各式香包,晚上用陈艾、青蒿等草洗澡解暑清毒。同时,还将雄黄酒洒于室内消五毒。
八十年代龙舟赛直升机空降表演助阵
1981年,新津龙舟赛组委会要求参赛船队必须绘制龙头龙尾安在船的前后,船身要绘制龙鳞,方能参赛。1982年,组委会派人到乐山五通桥学习龙舟造型,要求各队均要彩绘全龙方可参赛,并将会期改为三天,比赛内容也从单一的竞赛增添了各种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在开幕式上,放和平鸽及气球、对空射击、渔舟表演等让观众大饱眼福,比赛还邀请西昌训练基地的国家队员前来助阵,进行滑水表演。由于新津拥有抗战期间亚洲最大的轰炸机机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新津龙舟赛表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直升机空降表演。
作为表演赛的重头戏,造型表演赛的龙舟不拘一格,赤龙、青龙、黄龙、白龙,船身龙鳞镶嵌,龙头睥睨天下,龙尾盘旋荡漾,船中鼓手伏中舱,桡手持桨摇曳,擅长嬉水的小儿凤表龙姿,在龙头处表演“独占鳌头”,活龙活现,仿佛驾驭着一条真龙冲出河面。
在南河上,飘荡着五彩方形花船。据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吴玉彬介绍,花船是由几艘老式木船拼接而成,在木船上搭上木板,建起围栏,撑上帐篷,再端来几把桌椅,观众就可以沏上几杯花茶近距离观赏比赛了。宽阔的河岸两旁人群密布,来得早的可以在河岸边占到一个好位,相反来得迟的就只好移到半山腰去了。还有些蒲江、大邑等地的朋友也是天还没亮,就骑着自行车一路赶来看龙舟赛。
比赛开始,河岸两旁顿时沸腾起来,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龙舟、彩旗、人群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比赛从老南桥起点,到终点校场坝(老地名),敲鼓、吹哨、喊号、压船头,而当时比赛程度最激烈的河段,属于如今的大水南门那儿,由于当时的河道是弯曲的,也没有严格的比赛标准,龙舟队员们不愿意走弯曲的航线,因此那里成为了各队抢道口、冲刺的地方,鼓声更紧,哨声更急,压船头的人身子都贴近了河面,桡手们更加奋力挥动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向终点划去,有时甚至还撞翻了龙舟。
1987年80多万人看龙舟大赛
1983年端午节,龙舟会增加了“龙舟夜游”、“水上灯彩”、“放烟火”等活动,另外还增加评比花船的项目。当时的活动增为了5天,附近乐山、彭山等地文化体育部门的人士还专门来新津学习龙舟文化经验。
由于新津县开展龙舟赛影响较大,1987年,全国第三届“屈原杯”龙舟赛在新津举行。来自广东、云南、湖南、浙江、福建、四川等11个省(自治区)的男女26支龙舟队和新津的28支龙舟队一起参加竞赛,国家体委、中国龙舟协会和四川省、成都市的有关领导与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外宾、港澳同胞和八十多万人观看了全国最高水平的龙舟大赛。当时新增的“龙舟夜游”十分壮观,表演时张牙舞爪,眼冒金光,龙口内有的吐火、有的喷水、有的喷射各色烟花,“变色龙”时而变红、黄、青、白色等,更是十分精彩。
女子划龙舟泼辣利落 丝毫不输壮汉
成都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蔡盛秋,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津少有的几个摄影爱好者,他用镜头记录了新津龙舟比赛的许多热闹场面以及精彩瞬间。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数码相机并未普及,因此他多用135的小底片以及少部分的120底片,由于不利于保存,目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照片失传。幸运的是,保留下来的部分老照片还是能较生动形象地反映新津龙舟赛的精彩盛况。
“当时城关镇的男女两支队伍在历年的龙舟比赛里,都是可以拿到名次的。”在参赛队员里,让蔡盛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当时城关镇(今五津街道办事处)的男女两支队伍。
虽然女生天生带有一种娇弱美,可城关镇的女子队在比赛的时候却完全屏蔽了这种感觉:动作幅度大,干脆利落,毫不逊色于男生。特别是领队,喊号子的时候很“泼辣”:声音大,且充满激情,用尽全力调动队员的干劲。因此,河边的观众,一般就看到在比赛的河道里,一支领先的女子龙舟队的船头上,领队正手舞足蹈、声嘶力竭地喊着号子,由于太过用力,表情都有些扭曲。
城关男队也是赛场上的常胜将军。队伍里的成员大都年轻、体质好,加上里面有很多打石匠,力气大,获胜的几率大增。说起他们训练的场景,蔡盛秋介绍:“他们主要就在如今的彩虹桥河段进行训练。当时新津还没有通济堰,平时南河的水流都比较湍急,就算在涨洪水的日子里城关龙舟男队也还是要到河里训练划龙舟!可见他们的成功还是跟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