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龙泉山 成都脱贫攻坚一个都不少
简阳市玉成乡农业产业园。
简阳扶贫新村村民屋顶安装的太阳能设施。
一座龙泉山,过去是成都市域的一道分界。两年前,它成为成都市内的一座生态“绿肺”,现在更是成都的“绿心”。
2016年5月至今,不过是700多个日夜,然而,对于成都脱贫攻坚事业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简阳市116个省定贫困村、768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2017年底全部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走进新生活,实现省定标准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虽然这还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今后三年仍需巩固提升,但对于龙泉山那一边的简阳群众来说,已经是全新的起点。回顾这段不平凡的时光,富有成都特色的脱贫攻坚工作,出现了许多创新做法和经验,也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
□文弦(图片由成都市农委提供)
搭好框架 举全市之力“输血”扶贫
2016年5月,简阳市由成都市代管。越过龙泉山,成都市首先启动简阳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百万人口的县级市,贫困群众面宽量大,贫困人口小集中、大分散和结构性、个体性、“插花式”贫困特征明显。
禾丰镇丙灵村村民邹思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家中有一个患病的女儿,30多年来靠吃药治疗才能维持,高昂的医药费用已经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因病致贫、因残致贫……贫困原因千差万别,贫困的征候十分相似——家中无劳力、收入无来源、自身无能力,要实现脱贫,需要从政策、机制、投入、人力等各方面予以“输血”,从顶层设计做起。
成都确定了“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着力构建了脱贫攻坚四大体系——
责任体系,落实到户。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制,明确42名市级领导分别挂点联系督导贫困村,落实126个市级部门(单位)、13个区县分别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职责,为116个省定贫困村和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农技员,为每户贫困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政策体系,全面到位。2016年8月,成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简阳市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低保兜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先行发展等7个方面15条政策措施。去年再出台两个文件,在交通通信、住房安全、富民增收等方面着力攻坚。
推进体系,机制创新。建立39个市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市、县两级行业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扶贫年度实施方案。社会各界通过“扶贫日”平台积极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形成。
保障体系,投入近20亿元。市、县两级财政对116个省定贫困村按每村300万元标准落实帮扶资金,设立总规模达5800万元的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2000万元的小额扶贫信贷风险基金,各3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两年整合各类资金近20亿元支持简阳脱贫攻坚。
改善民生 贫困村变身幸福美丽新乡村
走进简阳市平泉镇荷桥村,一排排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房前屋后栽种着蔬菜和花草,美丽田园赏心悦目。去年11月搬进安居工程住房,贫困户樊峰想都没敢想过——建新房、搬新家、装新屋,一家人和村里40户贫困户一起实现了安居梦。
成都推进脱贫攻坚五大行动,住房安全攻坚是其中之一。强化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将住房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住房安置点,综合实施安居工程、土地整理、增减挂钩等项目,系统保障1.1万贫困人口住房安全。
按照成都市村组道路建设标准,深入推进贫困村村组道路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组道路建设近900公里,11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通信网络、用电、广播电视“村村通”。
将简阳市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由190元/月提高至560元/月,精准落实“三免一补”等资助政策,全面并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民政“5+1”医疗救助等,帮助1.3万贫困人口实现再就业。推动公共服务向贫困村延伸,建成村级公共服务综合体95个,实现卫生保障、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功能全面提升。
五大行动中,和产业相关的占了两项。富民增收、金融扶贫行动的实施,使得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农业农村电商服务站为内容的“农贷通”平台向贫困村覆盖,完成贫困户小额信贷发放6826万元;每个有贫困村的乡镇规划建设5000亩规模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培育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建成农业产业园区近12万亩,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扶贫产业体系,去年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7000元。
故事感人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激扬才智
去年11月,话剧《第一书记》在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是全省首部以反映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为主角的话剧。主人公胡敬斌是来自成都市的驻村帮扶干部,主动申请参加脱贫攻坚战,来到简阳市华联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个典型人物是从简阳200多位‘第一书记’中挑选出来的8位优秀者的合成,也就是说,8个人的故事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很感人。”《第一书记》的相关创作人员介绍,剧目巡演之处,感动了许多群众,许多人含着泪花看完了全剧。
数十年贫困成因,两年脱贫攻坚,奋战其中的人奉献了智慧和心血,为的是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
42岁的徐刚,是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成都市返乡“创业明星”奖获得者,他的人生曲线令人敬佩。本是在外打工的成功人士,做到了上市公司总经理,创办了自己的传媒公司,却在事业顶峰时选择回乡创业,成立合作社,带领800余名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成为丙灵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回报乡梓”是他最浓的情怀。他将贫困户引入产业专合社,开辟了保底分红、打工、返租分利等3个增收渠道,还带动周围4个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品已经出口到俄罗斯。去年12月,园区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进入巩固提升阶段。邹思国再也不用为女儿的药费发愁,不仅有股份分红,还在专业合作社中打工,每月净收入近2000元。
“三渔党员义工队”是简阳市草池镇三渔村的一张名片,创立者是村支书毛树根。这位带着10余万元储蓄回乡创业的中年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三渔村从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达到了现在的12000元,也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集体经济从0元,达到了现在的15万元。
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真情融入基层、真心加快发展、真诚服务群众,这是一个各方协作、上下合力、共同努力的过程,接下来是三年巩固提升期,成都将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综合性保障扶贫并重,建立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努力确保到2020年,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