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镇创新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做法与思考
为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区域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龙池镇党委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化管理工作,在“社会综治、环境整治、违法建设整治、旅游五大乱象整治”工作中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一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的经验,提高了全镇社会化管理水平,有效助推了中国西部高山河谷旅游度假区建设。
一、历史背景
龙池镇地处都江堰市中北部,属大青城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东临都江堰景区,南接河西重镇玉堂,西界阿坝门户漩口,北连龙溪--虹口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2014年12月,经区划调整,由原龙池镇、紫坪铺镇、虹口乡合并而成。现幅员面积达509.1平方公里,为都江堰市最大的山区乡镇。全镇辖19个社区,1个居委会,1个集镇管委会,148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05万人。新生的龙池镇地广、人稀、点多、线长、面广,社会遗留问题众多,特别是灾后重建、土地流转增减挂钩、项目拆迁等留下的双证办理及社保遗留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发展缓慢下行压力较大,各种民生诉求逐渐增多,信访件居高不下,社会利益、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给全镇社会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压力,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龙池镇网格化社会管理,是结合过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物业管理全覆盖和学习“柳街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综治、环境整治、违法建设整治、旅游五大乱象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充分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强化问责机制,对全镇人、地、事、物、情等各要素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主要特征是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强化问责制。
(一)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全镇21个社区划分为75个社会管理网格,覆盖居民集聚区、农家乐集中区、企事业单位等居民密集场所及散居院落。网格分日常管理、重点管理、一般防范、综合治理四种,以“社会综治、环境整治、违法建设整治、旅游五大乱象整治”网格管理为重点,围绕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逐人、逐地、逐事、逐责,做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零缝隙。
(二)健全网格管理体系。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领导小组。按照重心前移、下移的总体要求,对现有社会管理进行完善和创新,搭建政府、社区两级行政管理平台和政府、社区、小组、网格四级工作体系。成立龙池镇网格化社会管理指挥中心,各社区成立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站,21个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站与75个网格紧密联系。通过二级平台、四级工作体系,实现了全镇社会管理创新的规范化、制度化,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党建引领网格方向。借鉴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柳街经验”,按照“党组织建在格上”的原则,把社区党员调整划分到网格中,逐格建立党小组,推选小组书记。全镇75个网格中建立了75个网格党组织,建立“三级体系、两个确保”工作机制,即:构建“镇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三级党组织网络体系,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确保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政治方向正确,并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
(四)优化网格人员配置。对全镇驻村干部、社区村大生、社区自愿者、社区干部、综治巡逻队员、旅游执法队、森林防火员、社区法律顾问、社区环卫工人、地灾监测员等按网格化管理要求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在每个网格内配置了专职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法律顾问、网格执法员、网格巡逻员、网格地灾监察员、网格保洁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将各级党建、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区教育、卫生等工作逐步充实、整合到网格中,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构建条块结合、社群结合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实现社会管理政策集成、资源整合、力量集合,发挥团结是力量把工作抓到实处。
(五)构建网格信息体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完成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为社区网格配备必要的实施设备,每个社区,每个网格都配备手机PDA终端,建立手机短信和微信管理平台,网格员通过PDA终端,手机短信和微信管理平台及时将发现的情况上报并进行处理,同时梳理出业务和事项,按工作流程及时输入电脑,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台账,实现网格的动态化管理。
三、网格化成效显著
龙池镇创新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开展一年来,基本摸清全镇管理对象基本情况,有效掌握各类特殊重点人群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安全稳定管理基础更加牢固,民生诉求、信访案件有效化解、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度不断提高,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管理成效显著。
(一)助推安全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
网格管理强化了信访办结案制度,强化了地灾害防治及护林防火等安全工作落实。梳理出“道解项目”、“磨儿潭”应急水源征地拆迁等双证办理遗留问题68项,受理信访案件216件次,信访办结率100%,化解率57%;摸排梳理出地灾隐患点位273处;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1300余份,发现火情2起,并及时上报处置。开展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施工、食品设施等专项安全检查共92次,发现隐患32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32份,确保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去年在全市三次社会治安满意度测评中,取得1次第一,两次第二的好成绩。
(二)助推城乡环境持续改善、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网格化管理加强了河道整治,强化饮用水源治理。实施河道治理项目5个,投资285万元,整治河道1648米。禁止白沙河、岷江沿河流域和紫坪铺水库有害污染源直接排入,强化生活污水、河道、沟渠、人畜饮水取水口及水源地的巡查和管理,查处砂石盗采3起。二是严厉打击偷猎、乱砍乱伐行为,配合林业执法部门立案查处案件8件,生态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处罚扬尘脏车105车次,处罚乱停乱放270车次,新建6个垃圾池,1个垃圾中转房,整治积存垃圾30余吨,10座公厕管理达标,修剪绿地116000平方米,取缔绿化带种植蔬菜9处,取缔布幅标语108条,清除牛皮癣360处,去年三方测评和交叉检查,成绩排名全市前列,获得多次奖励。四是将院落治整治与产业挂钩,创建示范院落,打造特色院落,发展院落经济。全镇27个散居院落、28个农集区共形成文化、民俗、乡村旅游等特色院落10个。五是加强了国土规划管理,拆除违法建筑59户,面积3000余平方米,为今后龙池镇整体规划、整体包装、招商引资的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助推旅游五大乱象整治初见成效。
龙池镇旅游五大乱象整治工作在“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原则的指导下,创新实施定人、定财、定情、定点、定物的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内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宰客欺客、非法营运、强行收费、尾随兜售、街面拉客”的旅游“五大乱象”行为进行强有力整治。共开展联合执法20余次,共出动检查人员1000余人次,出动检查车辆165余辆,劝阻“串串”620余人次,巡查固定旅游秩序维护点1200余次, 拆除违规建筑500余平米,关停景堰苑农家乐和岷江观景平台,对世绪祥苑、金鳞渔庄等5家农家乐进行整改规范。有效促进了龙池镇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了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四、思考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
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组织真正建在格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核心模范作用。这对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密切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践行“三严三实”,保证区域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党对社会资源的动员、协调能力,才能团结凝聚各方力量,才能针对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因此,网格化社会管理实质上就是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管理,集中体现了党对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
(二)坚持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
网格化社会管理需要网格员、社区居民、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协同合作。社区居委会、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居民融合、游客融合,使社区日益成为温馨的“大家庭”。大家积极参与、协调配合,才能形成各具特色、鲜活生动、务实高效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多元共治局面,才能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准确把握民情、回应民意,真情服务民生、赢得民心,才能最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三)坚持培育队伍,强化工作问责。
培育一支高素质、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网格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关键所在。要定期对网格员组织学习培训活动,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强化工作职责为主;要不断提高网格员经济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考核制度和工作问责机制,确保管理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引导驻村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广大社区居民加入到网格化管理中去,借助社区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热心社会公共事业人员的力量,不断壮大网格化管理队伍。
(四)坚持开拓创新,永葆生机活力
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才能逐步形成自己健全的工作体系、完善的工作格局和成熟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才能彰显社会管理的品牌效应,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