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驴友黑竹沟失联续:物资抵达狐狸坪 搜救还将持续

13.09.2014  09:22

 
搜救人员在黑竹沟内搜救。(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原标题: 3驴友黑竹沟失联”后续 物资抵达狐狸坪 搜救还将持续

对3名黑竹沟失联者进行搜救的工作困难重重,目前仍无更新发现

9月12日,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3名外地驴友失联的第23天,第二轮搜救行动的第3天。

9月11日,搜救队第一组曾在狐狸坪山下发现帐篷、水壶等物,经查证或为3名失联者留下的。

12日,指挥部加大了对狐狸坪区域的搜救力度,不仅调集第三组赶往支援,还从外面派出一组人员送去物资。

下午5时许,3路人员在2号营地附近顺利汇合。有了新的补给后,在该重点区域的搜救可再持续3天。但遗憾的是,在经历了9月11日的短暂兴奋后,搜救人员昨日并无实质性进展。

树上记号 疑似是失联者留的

12日是第二轮搜救行动的第3天。按照原计划,搜救人员将撤出进行补给,但因为第一组11日的重大发现,指挥部决定搜救继续进行。12日中午,在一处开阔处搜索到手机信号后,参与现场搜救的省山地救援总队乐山支队支队长王麒向华西都市报记者回忆了发现疑似失联者物品的细节。

在一片箭竹林处,我们发现了树上有记号。”王麒说,那些记号是用小刀刻的,已经开始有些发霉,大约是10余天前留的,与失联者的情况相似。搜救队员随着记号搜寻,不久就发现了丢弃的帐篷和支架,“比较重,应该是为了轻装前行扔掉的”。又走了一段,陆续发现了压缩饼干、巧克力和糖的包装袋,直到最后又发现了水壶,“水壶用处大、重量轻,一般不会轻易扔掉,不排除是遗失。

9月11日的发现,让搜救队员有过短暂激动。作为一条重要线索,搜救组12日对这条线路又进行了一轮搜索,并扩大了搜救范围,但一天下来并没有新的发现。

搜救困难 每天寻人超10小时

太难了,就像大海捞针。”王麒说,景区面积达575平方公里,而且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要有所发现十分困难。自10日进沟以来,队员们早上8点开始搜救,一直要持续到天黑,每天超过10小时。进沟时,每个人都背了约40斤重的物资,这样高强度、长时间的搜救,对体能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3天下来,大家都有点来不起了”。

10日晚,队员们在沿途一个坡上扎营。“只有那里稍微平一点,但坡度又比较陡,大家一夜没睡好。”9月11日,队员们抵达2号营地,本以为终于能休息好一点,结果当晚下起暴雨,雨水冲进帐篷把所有人都浇成了“落汤鸡”。即便如此,12日天亮后,大家还是再次外出搜救,只留下两三个人在营地负责翻晒睡袋。

让王麒欣慰的是,队员们没遇到太大危险,身体状况也还能勉强支撑。这得益于准备充分,除指挥部发放的必要物资外,王麒还自己带了6台对讲机、2个大功率太阳能充电宝,“全部都派上了用场。

穿越百次 仍不完全了解黑竹沟

48岁的郭云城对黑竹沟一往情深。作为黑竹沟景区管委会主任,自1994年首次参与穿越开始,20年来他已经完成了上百次穿越,被公认为“峨边最了解黑竹沟的人”。上百次的穿越中,他拍下了“日照金山”的奇观,有3个人的脚趾甲因反复上下坡脱落。

尽管已能如数家珍,但郭云城并不认为自己完全了解黑竹沟。穿越只有两条主要线路:2000年以前,川南林业局611林场的林区公路还能行车,穿越的线路主要是611林场到2号营地;2000年以后,611林场的林区公路废弃,穿越起点通常改到了沟口,然后经2号营地到荣宏得。

对话

仍有人迹未至之处 仍有科学难解之谜

记者:关于黑竹沟的传言很多,有哪些是真实的?

郭云城:关于黑竹沟的传言,主要是针对人、畜在内失踪的,比如多名测绘人员在沟内失踪等,这些都有很详实的依据。

记者:这么多次探险和科考后,沟内还有人迹未至的地方吗?

郭云城:还有很多。虽然人们穿越的次数不少,但主要线路只有那么几条,活动范围也仅限于沿线,距离线路稍远的地方,一般都不会有人去。罗索伊达绝壁沟、绝壁峰一带,大约100平方公里的范围,更是黑竹沟的禁区,当地人都不敢进去。我们也是2008年才去第一次,而且只走了几十条沟中的一条。站在罗索伊达口子上,抬头望不到绝壁峰峰顶,埋头看不到绝壁沟沟底。

记者:这些地方到不了,是不是说明还有未解之谜?

郭云城:大多数谜团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科学依据。比如,磁场力变化导致指南针失准,有专家来实地考察后认为,是因为此处岩石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有大量的铁、锰、镁、硅等,从而使黑竹沟产生了差异极大的磁场带。也有一些谜团没解开,比如信鸽在沟内失踪,因为信鸽不受磁场力干扰,我们曾怀疑是遭天敌攻击,但又发现过豪发无损的外地信鸽,曾降落到沟内盘桓数月不飞走。

华西都市报记者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