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黄金水道行]一个“民”字号港口的赚钱秘诀
□四川日报记者 李欣忆 梁现瑞 李旭
尽管顶着“万里长江第一港”的名头,但从开发现状、航道条件来说,水富港可能只相当于其他长江港口的一个码头大。但就是这么一个只运输散货的小港口,却在去年实现了盈利。
这样的水富港,颇有些值得说的经营门道。
2003年之前,水富港一直在国企模式下运作,依靠“政府投资、政府管理、政府经营”缓慢行进。“港口缺乏自主权,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水富港办公室主任、云南东达航运公司经理何静回忆,在这种情况下,水富港日渐衰落,货运吞吐量从高峰时的80万吨,变得几成空港。
2003年,水富港开始改制成港口公司,两家本地民企进入,转身“民”字号港口。转型之初,并不成功。“虽然引进了民企,但这两家本地企业都是私人摊摊,没有经验,完全等米下锅,米越等越少,都快揭不开锅了。”昭通市海事局办公室主任樊斌说。
直到2009年才出现转机。那年昭通市举办“300浙商进昭通”的招商引资活动,将浙江东达引进水富,成立云南东达航运公司。何静介绍,目前水富港的模式是“建、管分离”,昭通市交投集团负责水富港的建设,而云南东达负责管理运营。云南东达自负盈亏,每年负责向政府交一定数额的港口租金。经过4年多时间的运作,云南东达在去年实现了盈利。“浙商很舍得在管理上下功夫,聘请懂行的经理人对港口实施管理,港口运作越来越规范,他们也善于抓市场,很快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变为主动出击。”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位于水富县城的云南东达,将分公司开到了昭通市。一个县城的公司到上级市开分公司,逆向抢市场,抢货源,这让水富港的货源得到了充实。
除了单纯做水运,水富港还将物流线路的综合设计,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公路、铁路、水路,给客户设计一个最便捷、最节约成本的综合方案。”何静说,业务的拓展,也让水富港赢得了更多的货源。去年,水富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100万吨,预计今年将达到145万吨。(四川日报云南水富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