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

21.07.2014  08:05

在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去向表中,黄明科的名字依然排在第一个,他的小女儿黄莉娟紧随其后。

开篇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作为一位公民做人的基本修养。

4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扎实推进,与依法治省紧密结合,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各领域。

近年来,在全川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舍己为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真诚友善、帮扶互助的先进典型。他们是平凡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尊重与爱戴,是我们每个公民学习的榜样。

楷模的事迹感人至深,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四川新闻网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人物,报道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讲述他们把忠诚融入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的不平凡的事。今日起,四川新闻网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人物”系列报道。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人物之黄明科

四川新闻网广安7月21日讯(记者 陈连波 摄影报道) 女儿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把流浪儿、残疾人、智障者、精神病人当“亲人”,却不懂女儿的内心;同事说,他是一个“铁人”,患病16年,却从未在大家面前表现出来,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大家才知道他身患重病;医生说,他不是一个听话的病人,生命似乎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却还经常偷偷“”回工作岗位……

7月19日,在广安市邻水县中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里,54岁的黄明科躺在病床上,面色蜡黄,气若游丝。由于病重,他原来负责的邻水县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的工作已经有人接任,但他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工作和“亲人”,时刻梦想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他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

黄明科,有着3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为了立下的誓言,在用自己尽可能多的生命长度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黄明科的办公室

救助对象当“亲人”,5年行程超23万公里

2008年,黄明科走马上任邻水县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那时,救助站已经成立一年多,但工作一直没有走上正轨,原因是缺少一个能够主持救助站全面工作的领头人。

条件差、工作累、风险大、工资低,没人愿意去。”邻水县民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当时,民政局领导找了好几个人谈话,但都没人愿意接手。有人曾坦言,“我干了不满两个月就走了。因为每次干完救助工作回家,老婆都要求我必须洗澡,甚至给我消毒。我怕长期干下去,家庭都要遭拆散。

当领导找到曾当过6年兵,后又在玻陶厂、军休所、殡仪馆等地工作过的黄明科时,一向工作不讲条件的黄明科二话没说,立即将办公室搬到了位于城郊的救助站内。他说,“把他们当亲人就不会觉得苦和累!

从此,街头巷尾那些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恶臭味的弃婴、孤儿、精神病人、残疾人、老年痴呆者和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成了黄明科朝夕相处的对象。

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时间,24小时待命工作。”然而,现实超乎想象,与黄明科认识三十多年受其影响已在救助站工作5年的蒋太碧对此很是感慨。工作没有规律性,接回流落他乡的受助对象,护送救助人员回家,开展街头巡查救助,照看站内滞留人员,录入救助对象信息,三更半夜接人送人更是常有的事,时常还要面对被感染传染病、被攻击的危险。

2008年4月,黄明科刚到救助站不久,邻水县城南派出所送来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青年男子,衣着破烂,又脏又臭。黄明科准备带他去洗澡,上前搀扶的时候,男子冷不防一拳打在黄明科胸口,随即又将他摁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黄明科怕家人担心,谎称出差,住在办公室好多天都不敢回家。

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是黄明科50岁的生日。正当亲友们聚在家里为其庆祝生日时,救助站值班人员打来电话,告知巡警、城管又送来几名流浪乞讨人员,黄明科起身就往外走。家里人说再急也得吃完饭,他撂下一句话,“总不能让他们大过年的还流浪街头吧!”便背起工作包跨出了家门,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家。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此事记忆犹新,“有一个流浪人员患有精神病,怕他做出撞墙等过激行为,黄明科整夜守着他,最后将其送到医院才放心。

这样的对象很多都是被家人遗弃了的,或者找不到家人了,我们就应该成为他们的家人!”黄明科总是这么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讲。

据统计,5年来,黄明科和他的同事们走遍了邻水县城区的大街小巷,救助受困滞留人员423人;开车接过、送过的受助者近2000人,里程数超过23万公里,平均每天都要驾车行驶126公里。

黄明科“逼着”妹妹收养的两个孩子

收养孤儿都姓党,妹妹女儿“拖下水

除了流浪人员,弃婴和孤儿也是黄明科工作中遇到最多的群体,于是救助站便收养了这些弃婴和孤儿。收养孤儿,要上户口,有人提议跟着黄明科姓黄。黄明科却说,“他们该姓党。因为救助他们的,不是我,也不是救助站,而是党和政府。”于是,便有了党红、党建、党强、党丽……5年来,救助收养的14个无名无姓的孩子如今都姓“”。

他自己有病是事实,但为这些孩子他真是操碎了心!”谈起三哥,黄明科的妹妹黄秀英几欲泪下。6年前的一天,救助站接收了一个特殊的弃婴,仅有三个手指和两个脚趾,还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孩子太小,需要照顾,黄明科先后4次给黄秀英打电话,劝说她收养这个孩子。黄秀英说,自己当时并不想收养这个孩子,但架不住哥哥的一再坚持,终于心软下来,将其收养。如今,这个曾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一岁的小女孩,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已年满6岁,并在当地幼儿园上学,聪明伶俐,很受喜爱。

黄明科从没带过自己的孩子,却给一个弃婴做了半年的“奶爸”。那是2012年7月20日的晚上,巡警送来一个大约半岁的弃婴,经医院检查,孩子的眼睛、心脏等多个器官发育不全,已经生命垂危。面对这个刚刚出世还没有看清世界模样的孩子,黄明科眼里闪出泪花,决心自己带这个孩子。

照顾出生仅几个月的小孩是件不容易的事。兑奶粉、换尿布、洗衣服……对带孩子一窍不通的黄明科,慢慢摸索着成了一个“超级奶爸”。然而,2013年春节,这个孩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万家团圆之时,黄明科独自一人在医院陪着她,送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3年前,黄明科的女儿黄莉娟高中毕业,暂时没有工作,黄明科将其安排到救助站做了一名临时工。黄莉娟清晰地记得,上班的第一天,救助站同时处理好几个救助对象,父亲忙不过来,便给了她一个地址,让她单独将一个流浪人员送回家,“那是我第一天上班,也是第一次接触爸爸的工作。也是在那一刻,突然理解了爸爸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有意义。

黄明科小心地把救助对象扶下车

生命“倒计时”:三次大手术,仍惦记工作

我是‘二世人’了。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我也活不到今天。”在病床上,黄明科反复地如此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我的工作很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黄明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穷困农民家庭,兄弟姊妹共8个。1978年,黄明科应征入伍,成为了家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1984年黄明科退伍回乡,被安排进城工作。

黄明科本来就疾患缠身。16年前,他接连做了三次大手术——胰腺炎手术、脾全切除手术、肝硬化治疗手术。被病痛折磨了16年,黄明科每天都必须服药。几次手术治疗,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难以承载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力,而每一次,单位和同事们都全力帮助他筹集医药费,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2013年12月的一天下午,黄明科在街头救助流浪人员时,突然感到腹部疼痛难忍,随身携带的止痛药吃了也无济于事。黄明科被紧急送往重庆西南医院,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肝癌晚期。直到此时,同事们才反应过来,黄明科平时的点点滴滴,只是在掩饰自己的病情。

他经常偷偷吃药,从不让我们看见。”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黄明科是一个坚强的“铁人”,从未见他说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但时常会看见他痛得紧缩眉头,转过头去偷偷吃止痛药,面对大家时却总是说没事。

那段时间做了3次大手术,还念念不忘工作。”第一次手术出院后的第一天,黄明科背着装满救助材料的书包,出现在县民政局副局长刘建的办公室,要求重返工作岗位。一个月后,他被同事和家人强行带到重庆做第二次手术;出院后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救助站。

今年3月7日,黄明科和同事讨论怎样救助精神病患者时,突然大口大口地吐血,他又一次住进了邻水县人民医院。出院不到一周,因病情恶化,黄明科住进了邻水县中医院。这一次,上级担心他吃不消,安排局里面的职工邱靖接受他的工作,让他好好养病;可他却并不“领情”,上午输液治疗,下午总是趁着照顾他的家人不备,偷偷跑回救助站。他说,他放心不下。“又偷偷跑回救助站了。”每次来医院都找不到人的妹妹黄秀英总是又急又气,“也许只有连动都动不了,他才会成为一个安分的病人。

其实,黄明科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黄明科的大女儿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早在去年检查出来肝癌晚期的时候,医生就曾明确表示,手术治疗的意义已经不大,建议采取保守治疗,“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但他总是说,放心不下我们,也放心不下收养的那些孩子!

7月17日,黄明科又一次“偷跑”出去,买了一大包零食,来到妹妹黄秀英家里看望收养的两个孩子。“从楼下到家里,200多米,我扶着他走了将近半个小时。”看着哥哥已经重病如此,仍念念不忘孩子,黄秀英转过头去,泪如雨下。

重病中的黄明科

一生的遗憾:想要和老伴一起去旅游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如今,黄明科已经行动不便,大多数时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谈起家庭,黄明科深感愧疚。

小女儿黄莉娟回忆,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早出晚归,很少陪伴她。小时候,小伙伴时常取笑她,“你爸爸又找疯子去了”。由于和父亲的交流较少,且心存怨恨,黄莉娟在父亲面前曾经表现得很叛逆,“他又不懂我,凭什么管我?

然而,自从来到救助站工作,听到孤儿们亲热地叫着自己的父亲“爷爷”的时候,看到一个个被父母抛弃的病残孩子在救助站里快乐成长时,帮助一个个流浪人员找到并送回家中的时候,黄莉娟渐渐地转变着对父亲的看法,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固执”和“薄情”。黄莉娟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将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在救助站工作,帮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这些年,我没有休过一天公休假。”黄明科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由于之前忙于工作中,对家庭照顾太少;原计划退休后带着老伴出去走走,旅游一下,“最想去的地方是重庆的渣滓洞,去瞻仰一下那些革命先烈;还想去三亚看看。”、“但是现在我这个样子,哪里也去不了了。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谈到生死,黄明科似乎很淡然,“死并不可怕,我只怕工作还没有做好,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