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黄志凌:小企业融资难根源在金融体制内在矛盾

23.10.2014  18:30

    新华网四川频道10月23日电(本网记者吕庆福)“我们是一家一线农业实体小企业,很想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尽一份力,但在现实操作中,深受融资难融资贵的困绕,在此我代表众多小微企业向与会的政府领导和银行界人士呼吁:请多给予我们一些资金支持”。这是四川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健在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上发出的呼吁。

    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于10月18-20日在成都举行。在此次以“经济转型升级下的金融改革创新”为主题的论坛上,部分小微企业代表和中外专家、金融界人士就新一轮实体经济创业潮来临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人士认为,近年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和创新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途径。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是现有金融机制的内在矛盾

    对于邓健的困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深表同情,他认为,当前中国金融遇到的挑战,属于结构性的,表现为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很低,仅为2.5%,银行业人士、监管机构据此认为流动性很充裕。但是,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却感到流动性很少,很难获得资金,即便能够获得,成本也很高。

    谈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说:“小企业融资难根源不在于政策导向,而是现有金融机制的内在矛盾”。

    黄志凌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小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政策歧视,也不是政策力度还不到位,根本的原因在于现行金融机制自身的局限性。在银行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和抵质押与担保标准下,大量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记录、担保、抵质押等很难达到银行的安全标准,要么自身信用评级无法支持信用贷款,要么抵押保证难以满足银行要求,要么第三方保证徒增融资成本,要么相互担保增大风险,因而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过现有银行授信机制获取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如果国家政策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做出硬性的小微信贷比例规定,商业银行为了完成任务被迫降低审批标准,不良贷款又会大量产生。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小企业融资难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资产规模小,财务数据没有积累,财务指标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其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其未来的履约能力,难以获得较高的资信评价,更难满足银行信用放款准入条件。小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生命周期。从统计数据来看,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平均只有3年左右,意味着小企业出现“违约”的概率远大于大中型企业,高比率的倒闭和违约导致其融资难度和价格也必然提高。也就是说,由于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的财务指标,小微企业客户由于经营周期短、资产规模小等特点,按照传统的信用评级结果往往都比较差,直接决定了其难以获得信用贷款。与此同时,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一些小企业主“跑路失信”案例也让银行忧心忡忡,“违约”成本较低诱发恶意违约、逃废债行为,使银行更加惧怕选择信用放款方式,并进一步推高风险定价。

    从国有大型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定价水平来看,贷款定价通常为基准利率上浮30%左右,贷款利率平均在8%上下,这是包含了有充足抵质押担保的平均贷款定价水平。但是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合格的自有资产作为抵押物,被迫采用第三方保证或非自有资产担保的方式,其融资成本将迅速升高。以目前较为普遍的担保公司担保融资为例,除银行贷款利息外,企业通常还需向担保公司缴纳10%左右的保证金,支付3%-5%的担保服务费,融资的成本将达到10%-13%,甚至会达到15%左右。即使如此,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小企业数量有限,大部分小企业融资只好通过民间借贷渠道,而民间借贷的利率远高于15%。从统计数据来看,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在8%-10%之间,对于资金成本高于10%以上的贷款,小企业是难以长期承受的。

    黄志凌说:“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发现,小企业客户实际违约率、不良贷款率和贷款核销占比等指标都高于大型企业,客观上要求小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水平要高于大型客户。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小企业经营效益有所下降,小企业贷款风险暴露较为集中,银行计提减值准备随之大幅增加,导致贷款定价水平也逐步上升,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更加困难。

     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彻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专家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建议是改革和创新。至于如何改革和创新,专家们则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

    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经济学家徐立新认为应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徐立新说,我国目前的贷款结构倾向于短期化,有形资产比重较大、现金流充裕、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而中小企业的长期融资可得性却比较低。但长期资金对企业,尤其是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取得长期融资有积极意义。

    “要彻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金融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增强银行业竞争并利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倒逼银行改革。”周皓说。

    黄志凌认为,破解小微企业信用困境,银行应将由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信用评级改革为以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

    据黄志凌介绍,现有银行体系的评级方法和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很难获得足以支持无抵押贷款的信用评级,而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现有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预测能力又十分有限,以致于银行和小企业同时陷入了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相互脱节的饥渴状态。这一需求与供给脱节并陷入所谓难解死结的现象,并不是真的无法破解。实际上,关心企业财务指标、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措施,不是银行的根本目的。对于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违约。

    黄志凌说,实践中我们发现,小企业借款偿还的履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际商业交易的资金流,交易能够完成就能够带来相应的预期现金流,偿还借款就有了基础。如果能够掌握小企业的交易记录,判断其商业交易的真实性及其履约能力,就可以根据其交易规律提供合适额度和期限的小额无抵押贷款,这样既可以有效管控信贷风险,又能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商业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解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死结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预测,通过记录和分析客户全部、海量的交易行为数据,就能够较准确地对客户未来行为进行预测判断,这为解决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可靠性强的解决方案,在不少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好应用。

    从实践经验积累的角度来看,以阿里巴巴为例,仅2013年一年在零售领域就有上百亿笔交易以及上万亿交易额,连同大约2.31亿活跃买家和800万活跃卖家,共同构成了一个拥有足够订单、付款信息以及交易记录的数据库。在对客户进行违约概率和履约能力判断时,利用大量公开、透明、真实可信的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包括订单数据、交易数据、货运数据、客户网络活跃度数据、客户交互行为数据等,并将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后作为主要的授信依据,纳入贷款审核数据模型中,对企业的交易真实性、交易履约能力、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大大降低了客户的违约概率。

    “我主张利率市场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说,现在有些片面的观点认为当前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是因为利率市场化的重新启动,包括互联网金融、中小贷款公司的出现,造成了存款搬家,存款成本的上升。“我不这么看,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利率改革滞后了、慢了。

    曹文炼认为,在放开民营金融市场的准入与利率市场化两个目标中间,应该先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再实行民营的金融准入。而之后的金融改革就应着重于下放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限,商业银行的决策权限以及金融机构布局的权限。

    此外,一些专家还给出了以下一些具体建议:一是要优化贷款期限结构。引导银行推出更多的2-3年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使贷款期限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转贷成本支出;二是创新互保合作方式,防范和缓释企业互保链风险。如鼓励银行推动互保企业建立互保互助基金池,防范化解因个别企业出险而给担保企业带来的资金链及担保链等风险;三是创新贷款还款模式。如探索开展过桥贷款等“借新还旧、以贷还贷”等业务,以及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小贷公司等无缝对接合作还贷模式,缓解企业还贷资金不足的矛盾。四是加快发展小型、民营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信贷市场的竞争性。在加强监管和完善风险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加快构建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等微观主体融资需求相对称的、有序竞争的小金融机构体系。如适当放宽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支持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入股村镇银行、地方性银行等小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等。(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