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扶君乡黄家沟村明朝黄辉家族:一门三翰林 父子两帝师
保存至今的黄辉祖祠。
已得到妥善保存的“父子承恩”匾。
当地村民把匾额用来做柴门。
黄辉(南充文庙画像)。
黄辉行草《碧云天》真迹。
挂在祖祠中梁下的“簪缨世胄”匾如今已被盗。
西充县扶君乡黄家沟村有7个组,居民们大都姓黄,属于同一个家族。这个黄氏家族,在明朝后期以“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有“从今诗苑书坛史,记下东坡第二人”美誉的黄辉。
黄家沟村3组和4组居民是黄辉的直系后裔,其他组的是黄辉的旁系后裔。50岁的黄格铭是4组居民,黄辉的第16代后裔。他说,4组至今保留有黄辉的祖祠,但已经很古老、破旧了。黄辉的名字,也像这座祖祠一样,悄无声息地被岁月“湮没”了很久。
2016年1月,建在黄家沟村的黄辉书法博物馆正式免费开放。西充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意在发掘黄辉这位历史文化名人。黄辉,何许人也?黄辉家族,在明朝创造了怎样的辉煌?
祖祠匾额,证明家族曾经辉煌
在黄辉祖祠门上,挂着一块新近复制的匾额“父子承恩”,原件已被有关部门收藏保存。
匾的上方,写着:“敕授王府长史赠翰林院谕德河涧府太守山东按察使司黄子元”;匾的左边是:“赐进士第翰林院庶吉事钦命山西主考詹事府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东宫日讲礼部右侍郎黄辉”;匾的右边是:“赐进士第内阁主事兵部武选司 钦命福建主考山东按察使司河南布政两省监察御史黄韑”。
西充中学原历史老师李德先,退休后致力于研究黄辉。他认为,“父子承恩”4个字,极有可能是黄辉的学生、明光宗朱常洛写的。黄家沟人一直把这块匾供在祠堂的祖宗牌位,也就是神龛的上方。
黄格铭说,祖祠以前还有多块牌匾,如康熙54年(1715)由四川省主管教育的提督学政廖赓谟,奉康熙帝之命,向在明朝世代做官的黄辉家族颁发“簪缨世胄”(特指世代做官的人家)匾额,以表彰黄家在明朝的功名业绩。这块匾一直挂在祖祠的中梁下,遗憾的是,2014年12月被盗,至今不知下落。
祠堂正门上方,以前挂着“天下太平”匾。此外,还有多块匾,都先后被毁了。据李德先调查,当地一村民家柴门上镶嵌着的木板有残缺不整的字,是取自祖祠中的“远绍前徽”匾。
四川江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龙说,作为江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黄辉家族创造的辉煌历史不应被湮没,现有文物应得到有效保护,应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黄格铭和李德先通过对“父子承恩”等匾以及《明史·列传·文苑四》《明清档案》《四川通志》、嘉庆《南充县志》、湖南宁乡县花明楼镇泉塘坪《黄氏族谱》、《台湾黄氏族谱》等史籍和族谱的记载,大致还原了这个黄氏家族从发端到显赫到衰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