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麦类科技创新工作会在成都校区召开

29.12.2013  22:31
作者:新闻信息中心张俊贤 来源:成都校区

   12月29日,四川省麦类科技创新工作会在成都校区召开。来自我校及四川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电子科大、国豪种业等相关单位的60余名麦类科技工作者共同总结了2013年麦类育种工作进展,并对下一步育种重点工作安排部署。

  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张熙,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游晓峰,省农业厅种子站站长付洪,我校校长郑有良,原正校级调研员任正隆等出席会议。

  郑有良主持会议。他说,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的相继召开,把种业和粮食安全之间关系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现代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国务院近日发布的“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林木育种等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这些对麦类作物研究工作来说,面临良好的形势,大家要振奋精神,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麦类科技创新工作中。

  我校小麦所所长刘登才汇报了2013年麦类育种工作进展情况。今年,全省麦类育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产量、抗病、品质育种有好成绩:共审定新品种12个(小麦9个、荞麦3个),9个小麦新品种保持了较好的抗性特征,同时,绝大多数新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产量超过对照5%以上,蜀麦969、川麦64、昌麦30以及西科麦8号四个新品种,在生产试验或区域实验中,其产量超过对照品种达10%以上,有3个品种亩产已经超过400公斤。本年度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中,不少是适合加工饼干、面条、馒头等优质专用的小麦新品种,比如,昌麦30达到国颁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川麦64达到国颁优质中筋小麦标准。这些高产新品种和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为四川小麦产量上升,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满足我省人民面食膳食结构提供了保证。

  简阳市农技站站站长曾晖介绍了简阳麦类创新团队科技示范基地的小麦生产和产业化现状及发展需求。

  牟锦毅指出,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从顶层设计来说,释放出两大改革信号:一是实现农产品目标价格,四川将选择试点,保障种粮户的积极性。二是改革农民的种粮补贴制度。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试点,在选择了12个县(市、区),按照“‘有种有补,无种不补’、‘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直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粮食安全,四川怎么办?牟锦毅说,四川在生产上将主要采取五大措施:科学规划布局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推进种粮大户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托管型三类规模经营;推进农机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培育职业农民。他透露,下一步将进行职业农民培训、认定,发给相关证书,发挥职业农民的含金量。目前全省麦类作物主产区基本稳定,而且随着机械化的推行,稻麦连作方式将在平原地区实现恢复性增长,大家要对小麦未来充满信心,在品种研发上有突破,坚持抗病性育种方向,加大技术集成力度,更好地结合产业搞好研究。

  当天下午,四川省“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超高产优质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的各承担单位交流汇报了2013年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