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我和我妈妈》:海归麦兜的内地选秀

03.10.2014  14:28

  长大后的麦兜已成神探,向小朋友们追忆自己的成功之路

   腾讯娱乐专稿(文/娃娃鱼)

  某种程度上,这一集《麦兜》可视为13年前第一部的北漂版。关于爸爸去哪儿的讨论,霉猪手抽六合彩的桥段,还有假装旅行的创意,都似曾相识,母子俩的蜗居从香港大角咀狭小的公寓,转换到地域模糊的海边渔村,一样逃不过被拆迁的命运。

  麦兜始终愚钝,麦太依然神勇,但终究还是时过境迁。港味变淡了,煽情变多了,草根屎捞人的悲情自嘲,化成懵懂少年发奋图强的励志故事。13年来,麦太母子一路北上,终于慢慢褪去港腔港调,把鱼蛋粗面换成荷包蛋方便面,融入到内地大家庭。

   成功”取代“萌蠢”,麦兜价值观陡变

  麦兜系列拍到第6集,主角麦兜终于从春田花花幼稚园毕业。这个当年默书只会得“H”的笨小孩如今叫BobbyMak,兼具大侦探波洛的体形、特工007的身手和神探福尔摩斯的头脑,一袭风衣,丰采俊朗,人送外号“玉面飞龙”波比。虽然还是一副直上直下的身材,可他已不再是那个比屁股还懒的麦兜了,而是思维缜密,能够一口气做出复杂推理的青年才俊。

  这是已经“飞上太空”的麦太没有想到的事。以前的麦兜是一年才走一秒的钟,只有妈妈麦太才能看到他的好。愚蠢和缓慢,是他对付这个快速变幻的世界的两大法宝。现在新片里,麦太离世,远在异国他乡的麦兜便幡然醒悟,用一首肖邦的乐曲打通任督二脉,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近乎低能的迟钝到类似天才的聪慧这般脱胎换骨的飞跃,简直比郭靖充满奇遇的进阶之路还要不可思议。

  后来在接受小朋友“采访”时,麦兜表示,自己的全部本领其实是来自母亲麦太的遗传。但是,为什么号称“家居万能侠”又那么努力打拼的麦太始终没有发达?小时候麦兜想了半天,得出结论:因为妈妈没文化,否则她一定可以得诺贝尔奖。等长大了,他又明白过来:是妈妈当了自己的垫脚石,承担了所有失败,而将成功留给了自己。成功、失败;有文化,没文化,是功成名就之后的波比看待世界的新眼光,这种崭新的思维模式是以前善良、笨、直肠子的麦兜所想不到的。曾经拿着包子,顿悟这个世界不会有奇迹发生的麦兜,如今正以成功人士的身份面对一群新生代的小朋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迹。

   港式无厘头让位,内地“”风上身

  其实麦兜系列电影进军内地市场,虽然口碑和评分一直高企,但票房却始终差强人意。2012年《麦兜当当伴我心》上映时,票房只有4600万,不及同年喜羊羊大电影的三分之一。这里面,文化差异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从充满香港日常生活元素的第一部到眼下架空地点的第六部,能够看出主创在刻意淡化地域色彩,避免港味太重干扰理解。毕竟,火鸡、腊鸭的梗虽然搞笑,但大多数内地人其实并不知其中的滋味;张保仔和抢包山的典故估计是要查过百度百科之后,才能多少了解它们的来历。

  打动内地观众的,是草根港人百折不挠,以豁达和良善直面对悲情世事的乐观心态。哪怕明知自己只是一个在地摊出售的铁衣架,一圈极次要、极次要的尼龙绳,也仍然要以一挡十,发挥出万千功效……如果说,前5集面对这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小猪麦兜曾经有过很多迷惑,谢立文、麦家碧夫妇用尽了恶搞和无厘头来让你相信其实没有奖牌、没有宝藏、没有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有的只是希望、失望和你怀抱中微小的幻想,那么这一集,我们看到的几乎就是一个发达之后的十佳好青年面对媒体回忆自己的成长史,就好像站上了内地任一选秀节目的舞台,必然要做的那个环节:苦难的童年,含辛茹苦的妈妈,一大堆的感恩……

  从港人每日必吃的鱼蛋粗面到内地随处可见的即食方便面,这其中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碗面的距离,对于用肚子指挥头脑的麦兜小猪而言,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转变。因为他已经深刻体会到,只有成为如福尔摩斯式的高富帅海归人才,方可在厮杀激烈的内地市场站稳脚跟。拉屎、放屁、香港脚,暴牙、口水、挖鼻孔,港式无厘头必备的草根元素,终于在内地观众熟悉的煽情表白和眼泪崩决中渐行渐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