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名师既去 百世流芳——记首届国家教学名师、著名机械工程教育专家吴鹿鸣教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然而,在这阴霾的秋日里,鹿鸣声息,西南交大人悲伤地送别了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首批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著名机械工程教育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吴鹿鸣教授。2016年9月18日19时09分,吴鹿鸣教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在9月19日的学校第十四届党委会第43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为吴鹿鸣教授集体默哀,向这位交大教学一线的常青树致以了最深的敬意。“吴鹿鸣教授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圆满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在9月20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中,校党委书记王顺洪动情地说,“吴鹿鸣教授毕生致力于机械工程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机械工程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享有崇高声誉,是交大学人永远怀念的一代名师,更是交大广大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 吴鹿鸣教授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悲痛为行动,努力做好做优本职工作,奋发进取,勇往直前,复兴交大!”
吴鹿鸣毕生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己任,潜心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成果卓著,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机械工程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交大学人永远怀念的一代名师。
三尺讲台一站六十 年
1952年,16岁的吴鹿鸣不负众望,高中提前毕业考入了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蒸气机车专业。他朝气蓬勃,总有着用不完的干劲儿;活泼开朗,总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聪明好学,总要刨根问底搞懂为止。在吴鹿鸣的心中,他就是要把学习搞好,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在唐山铁道学院读书时,吴鹿鸣遇到了良师,教授投影几何的是李汶教授、力学是孙训芳教授,这些教授在交大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名师。在学习力学时,孙教授为他还开了“小灶”,在教授的科研小组中接受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培养;李教授讲授的投影变换锻炼了他快速敏捷的思维。他们的为师风范与谆谆教诲为吴鹿鸣日后的发展铺好了道路。忆及美好的唐院求学时光,吴鹿鸣曾感慨:“在唐山,为我们授课的几乎都是享誉全国的学者,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为我打下了人生底色。”
1957年,21岁的吴鹿鸣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站上了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60年。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口才极佳,站在讲台上更是神采奕奕,他迸发的激情,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退休后,吴鹿鸣也仍站在本科的讲台上,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吴鹿鸣主要讲授《机械设计》,这门课对于同学们来说,枯燥且难学。但是学习《机械设计》这门课的同学们总以能上他的课为荣,学生们说:听吴教授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不仅能把枯燥的机械设计讲活了,而且十分重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常常是激情互动,教室里掌声和笑声不断。同学们还暗地里称奇:吴教授讲课时很少看讲稿,却能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其实谁会知道,讲了一辈子的课的吴教授,只要有课,在前一天就要认真打好讲课的腹稿,设计推理、演绎的步骤,规划好课堂上分分秒秒的安排。吴鹿鸣曾说,教师应身兼“三家”:著作家、剧作家、表演家。课前要精心规划设计,教材要变为讲稿,讲稿要变为腹稿,像著作家一样写出好教材,像剧作家打磨剧本一样打磨讲稿。而讲台就是舞台,而教师就是幕后指挥的导演,又是舞台上的表演家。他说:“课前充分的准备是课堂讲好的前提,而课堂质量取决于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积淀的学术造诣。”
为了成为课堂上的“明星”,吴鹿鸣不断打磨着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责,一堂课没讲好都会觉得终身遗憾。” 在他看来,教师就要有“匠”的精雕细刻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他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科前沿,从事科学研究,登高方能视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果自己不在大海里游泳,如何教学生习水性呢?吴鹿鸣喜欢在“水里畅游”,承担了多项从七五到九五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锻炼了一身的“好水性”,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教学的辛苦不言而喻,可他甘之如饴:“我把育人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
“不安分”的心永远追求着创新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里,“不安分”的种子总在吴鹿鸣的心中萌发着。他说,他就是喜欢探索、喜欢创新。
从他刚上讲台的苏联教学模式,到现代最新的教学模式,他总在不停尝试改进。他曾主持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2项、21世纪“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项目”等多项教改项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建设了“五位一体”(团队、名师、名课、实验示范中心、工科基地)的机械基础教学平台;完善了分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的“1+3”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筑了国内领先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1989年,吴鹿鸣在当时的西德凯撤斯劳滕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时,看到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施,反观我国教育与之的差距,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有一天,要把较为陈旧的机械设计实验翻个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下定决心。1996年,教育部启动了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我校申报成功。吴鹿鸣知道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来了。那一年,他已不年轻了,但是改革需要一个带头人,为了心中远大的抱负,不管有多难,他都决定要坚持。那一年起,他同机械设计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们就没有轻松过,经常工作到深夜,工作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儿,机房、实验室都曾成为过他们休憩的地方,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终于取得了一批国家级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目前,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在国内首创了空间化课程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和与时俱进的需求。
2013年11月,吴鹿鸣等主讲的《机械设计》课程正式在Ewant育网平台上线,这是学校首门慕课,也是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首个慕课课程。77岁的吴鹿鸣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学习怎么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已经置身于慕课的大潮中。古稀之年还常工作至深夜两、三点,只为录制出高质量的MOOCs课程。“MOOCs课程录制要求高、任务重,教学名师不带头,哪还称得上名师?”他认为,“慕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其开放性与革新性,慕课既是学生学习未知知识的媒介,也是老师发现授课不足的平台,必将成为教学主流。”一门每年最多向500名同学开放的课程,通过网络,让老师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60年的教学工作量。吴鹿鸣高兴地看到,学生通过慕课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成绩有了明显提升,与往届没有使用慕课教学的学生相比,总体的优秀率提高了5%-8%,不及格率也大大下降。“人人可以创新,事事可以创新,时时可以创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关键是投不投入,有没有激情。还有就要对事情有好奇心,批判性学习,要善于观察世界,勇于改造世界。”吴鹿鸣的声声叮咛,言犹在耳。
在自己不断创新的同时,吴鹿鸣时刻关注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他说,“我们老师要真正关爱学生,多元化帮助学生。要有责任心,有高度创新精神。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批判精神,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出不同想法,做到创新永无止境。”作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校首席顾问,吴鹿鸣耐心细致地指导着学生,从实现大赛一等奖突破,到武汉2项,到南京3项,再到西安4项傲冠全国,一路走来,他付出良多,也让学生们体味了创新本意。
“交大人,当与学校风雨同舟,砥砺同行。”吴鹿鸣教授用洪亮的嗓门说着这句话,也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人虽归兮,师道永存!敬爱的吴鹿鸣教授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