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抗震救灾7昼夜:巍巍乌蒙挺起坚强的中国脊梁(图)

11.08.2014  13:42

全力搜救。记者 顾彬 摄

转送受伤老人上直升机。通讯员 高联勇 摄

巍巍乌蒙挺起坚强的中国脊梁

——写在鲁甸六点五级地震抗震救灾展开七天七夜之际

清晨,朱启明爬上山头的一块巨石久久眺望自己曾经的家——对面龙头山镇龙泉村甘家寨曾经依存的大山上,妻儿和房屋早已消失无踪。然而,自己亲手种下的花椒树依然挣扎着展露硕红的果实,浓郁的香气隔了很远都闻得到,生命的脆弱和强韧让人泪流满面。

9日傍晚,鲁甸县城文化广场,一支支蜡烛悄然点亮,泪水和雨水一起流淌,成百上千汇聚而来的人们为7天前骤然而逝的遇难者点亮回家的路……

生命是不朽的命题,骨肉血脉、家园梦想永远将我们紧紧相连。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地层中的巨能冲撞成悲剧原点: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

刹那间,6.5级地震撕碎了苍茫乌蒙山区即将收获的秋天。

面对中国4年来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灾害,经历耿马、丽江、普洱、盈江大地震的云南,又一次经历大灾的考验。

千里大驰援、生命大营救、爱心大奉献,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成为每一次灾难的最强音,中国又一次在灾难中挺起坚强的脊梁。

7天7夜,中国进入“鲁甸时间”,见证了“鲁甸速度”,让我们见证了对责任与担当的诠释、对人民的深情……

7天7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一幕幕生动感人场景,让我们见证了全社会同舟共济的中国强大合力……

6日,美联社报道:“在严重的地震后,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讯网络都送到了灾区,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已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应对眼前的这场天灾。

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是对我们担当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团结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的最新检验,也必将成为引领我们穿越灾难、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当晨光照进深山峡谷中的残垣断壁,灾区群众捧着饭碗,慢慢吹开碗里腾腾的热气,爱美的少女在帐篷前梳梳洗洗,地震宝宝“平平安安”还在香甜的睡梦之中……7天里,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我们挺住了!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这是共产党人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朴素凝练的表达,这是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临危不惧、勇挑责任与担当的铿锵之声,更是国家凝聚抗震救灾强大力量的庄严承诺。

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要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这句话穿过废墟尘埃、漫天雨雾,穿过沉沉黑夜,落在了灾区各族干部群众的行动中。

这是共产党人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朴素凝练的表达,这是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临危不惧、勇挑责任与担当的铿锵之声,更是国家凝聚抗震救灾强大力量的庄严承诺。

党中央、国务院的牵挂、关怀,温暖着灾区群众的心,鼓舞着救灾人员的斗志。

4日一大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飞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

救人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在专机上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还是在震区实地指导救灾工作,李克强总理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坚定明确的理念。

飞赴灾区的专机起飞后,李克强总理立即召开会议听取灾情汇报,研究部署救灾工作。他强调,必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住所。

到达鲁甸县后,道路断了,李克强总理徒步5公里进入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村子后,他告诉一位受伤大爷:“医疗车就在那边,要防止伤口感染。”他要求正在紧张搜救的官兵不要停下,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异常宝贵,希望大家紧紧抓住黄金救援时间,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

遇到抢送伤员的队伍,李克强总理主动招呼随行人员让道,保证救援顺利进行。走进帐篷询问受灾群众有没有食物、有没有干净水喝,他对悲伤的群众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总理与灾区群众感同身受,他走进帐篷慰问群众,不断鼓励着每一个受灾群众,向灾区群众传递着信心、播撒着希望。

心系灾区,情牵群众安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杨晶等领导同志,纷纷在第一时间做出重要指示,或亲临一线指挥救灾,或以其他形式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立即要求救援部队迅速查清受损和伤亡情况,全力投入救灾工作。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云南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的战斗迅速打响。

云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云南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全省发出抗震救灾总动员令。冒着余震、暴雨、落石、泥石流的危险,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连夜赶赴灾区,7天7夜坐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当晚,在漆黑的深夜里,秦光荣赶到鲁甸县人民医院探望伤员。他安慰大家说:“请大家安心养伤,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瓢泼雨地里,李纪恒主持召开了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会:“要千方百计救人,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6日17时,黄金救援72小时刚过,刚刚离开地震灾区的李克强总理专门打电话给省委书记秦光荣,对抗震救灾进一步提出要求:“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确保生命不息救援不止!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在山摇地动、灰飞烟灭后的5分钟,灾区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已经展开救援行动。

一直在震中抗震救灾的鲁甸县女县长张雁,直言不讳地向李克强总理提出救灾存在缺水短粮和帐篷紧缺的困难。李克强3次称赞:“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听真话。

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充分展现在抗震救灾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灾害发生时,共产党员、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社村民小组长周清顺正在山上采摘花椒。他的第一反应是往村里狂奔,顾不上家人安危,带领村民连夜翻越临崖绝壁,输送伤员、转移群众。连续3天3夜没有合眼,44岁的周清顺倒在了抗震救灾第一线,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7天,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物资运输如何困难、施救代价多么巨大,一场营救生命、保障民生的战斗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迅疾有序地展开。

7天,气壮山河,难以忘怀。在全国党政军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驰援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科学施救,全力以赴做好生命救援、伤员救治、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等工作。

鲁甸速度,疾速救灾,折射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这是协同整合、集成创新、握指成拳的制度优势最生动的印证。更迅速、更高效、更科学,这是过去7天,外界对云南抗震救灾工作的直接评价,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能力的赞许。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6日报道中国西南正在进行的一场生死营救场景时说:“从人员,紧急救援行动和人民解放军的重型装备来看——很早就到了那儿。

地震发生以来,多次参与过抗震救灾报道的云南日报记者第一梯队发回来大量在灾区的实时新闻,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抢救生命的动人消息源源不断传递给世界:在鲁甸灾区,哪里有五角星哪里就闪耀着党的光辉,哪里有迷彩服哪里就有人民的安宁。

地震当晚,记者从鲁甸县城向龙头山镇驶出几公里,昭巧公路早已实施交通管制,沿途道路一侧已经“接龙”似地行驶着一辆辆军车、各种大型抢险救灾车、装载着应急物资的各种车辆,其间还夹杂停放着数十辆救护车……

救援行动有序、高效!

到了小寨乡与龙头山镇交界处,不论是路边还是沿路山坡上,只见身着绿橙白、号称“生命三色”的救援大军正弃车急行军,队伍延绵数公里。他们扛着工具、物资汗流浃背小跑前进,各种救援队伍浩浩荡荡开进震中龙头山镇,疾驰、集结。

在天上,运载伤员和物资的直升机群发出“嗡嗡”、“啪啪”的声音,由远及近靠拢,又旋转着向大山深处飞去。

鲁甸,见证中国应急救援“升级”版。

经历汶川、玉树、芦山强震考验的中国,已经积累了更为丰富的抗灾救援和危机管理经验。面对鲁甸地震,抗灾救援行动表现得更臻专业,运作得更加有序。

地震后3分钟,公安消防部队救援力量已携带应急救援装备出发。冒着山体滑坡、岩石滚落的危险,昭通市鲁甸县公安消防大队全体官兵清障开路、徒步疾行,两个小时后赶到震中,成为最早投入救援的队伍。

地震后4分钟,千里之外的北京,正在办公室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收到了中国地震台网的短信速报。

速报短信的背后是灾害信息充分共享的机制。从中央到地方,第一时间获得的灾情报告,成为各种应急响应机制启动的集结号——

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公安部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交通、卫生、军队……不到1小时,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全部到位。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出动4000多名官兵展开救援。地震后5分钟,武警昭通市支队鲁甸县中队15名官兵就地投入抗震救灾。一个半小时后,解放军昆明总医院野战医疗所组织的第一批25名医疗队员携带急救器材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地救援力量。震后18小时,40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到达灾区。震后24小时,救灾兵力覆盖所有重灾乡镇。

按照地震应急预案,云南鲁甸6.5级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向抗震救灾、医疗救护、查灾核灾、震情监测等工作组迅速发出指令: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和伤员,妥善转移安置灾区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灾区社会秩序稳定、人心安定;做好道路、电力、通讯的抢通保通工作;加大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水利工程的巡查排险力度,严防余震和次生灾害;严密监测,加强震情研判和预报,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各储备库工作人员立即开始装车。当晚,部分物资陆续运抵灾区。同时,11支专家医疗队赶往灾区。

地震后4小时,第一批650名志愿者已经到达灾区。

6日,国务院决定,在前期下达6亿元应急救灾资金基础上再追加16亿元,必要时动用国家物资储备予以支持。

6日8时,鲁甸县成立的疾控中心指挥部,包括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昭通市级和县级防疫人员、成都军区、四川省宁南县在内的249名防疫人员全部到位。

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开始调动一切必要资源,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呈现出成熟的救援流程与更加高效的协同模式。

——指挥系统统一有效,组织协调更加有序,构筑战胜灾害的强力支撑。此次地震发生后,在云南第一时间启动了军地联合救灾机制,军地双方指挥体系紧紧无缝对接在一起,军地双方联合指挥,联署办公,在第一时间内互相通报救灾动态,共同商讨救灾计划和办法,切实解决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执行救灾任务的部队和受灾的县、区、乡镇政府领导随时沟通,真正做到军民一条心、同下一盘棋、扭成一股劲。 成都军区鲁甸抗震救灾前进指挥所指挥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石香元告诉记者:“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救灾部队通过与地方党委、政府紧密合作,精心统筹各军兵种救援力量,使抗震救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投入先进的高科技装备和专业力量,成为科学决策和科学施救的重要基础。据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副指挥长成都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刘亚永介绍,这次救灾共出动指控、车辆、工程、防化、舟桥、专业救援、空军陆航飞行装备等七大类装备万余件,大型装备1368台,包括搜索、破拆、顶撑、营救等设备930余件,几乎涵盖了救灾应急所需各型各类装备。其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启动卫星测控应急预案,调动资源、遥感系列共4颗卫星不间断地为灾区救援提供图像数据支持。到第4日,国防科工局共调集国内外18颗遥感卫星观测鲁甸灾区。武警黄金部队先遣救援队投入四旋翼无人机多次传回灾区航拍影像资料,为合理分配力量、确定救灾重点、选择救援路线、畅通指挥系统、搜救转移受灾群众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

一直密切跟踪鲁甸抗震救灾进程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楮松燕这样评价:“这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更佳表现,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进步、提升的鲜明体现。

灾后数小时里的“极速动员”是对“鲁甸速度”的生动诠释,为救援更多生命,赢得了无比宝贵的时间……

在灾后72小时内黄金救援期,抢险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搜救出被掩埋群众600余人,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收治伤员2993人次,其中出动直升机267架次,使209名重伤员得到及时转移救治。

灾后第3天22时,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钢桥打通,食物、纯净水、帐篷等物资缺乏情况逐步改善。部分重灾区部分村庄群众已经吃上了热饭菜。

灾后第4天,首批32名地震伤员乘专列抵达四川宜宾治疗。

灾后第5天,部队官兵徒步挺进散居在山区的独立居民点,展开搜救。震区大部分公路已经抢通,灾区道路通行秩序平稳。

灾后第6天,受灾群众的生活初步实现了有饭吃、有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云南电网因灾停运的电力线路全部恢复。

灾后第7天,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开始全面施工,安全转移8000多名群众。震区所有行政村都恢复道路连通,通信服务已经恢复。

现在,抗震救灾工作由应急阶段向常态化阶段转变。

面对这样一份由强大的举国应急体制支撑起来的“鲁甸速度”,更多的外国媒体、更多的专业人士认为,其背后,体现的是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从汶川、玉树、芦山,再到鲁甸成长起来的东西,成为我们今天战胜灾难的重要宝贵财富。

鲁甸地震废墟上发生的一切,再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

社会救助,亿万爱心汇流成海;八方支援,民族团结传递强大正能量

支援鲁甸,我们华夏儿女血脉相连!”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云南网金碧坊上,在腾讯QQ和微信上,华夏大地发出共同心声:“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面对灾难,云南精神、中国力量在这一刻强力迸发。

从8月3日下午地震波倏然袭来的那一刻起,鲁甸就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世界注目的中心。无数的人寝食难安,他们分别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即时搜索着有关地震灾情进一步的消息;更多的人则凝神静气,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送上情真意切的祈祷和祝福。

在百度贴吧西双版纳吧里,一位年轻人向网友发出呼吁:“支援鲁甸,用行动证明,我们华夏儿女血脉相连!”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云南网金碧坊上,在腾讯QQ和微信等上,华夏大地发出共同心声:“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爱心汇聚,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抗震救灾,用实际行动向灾区伸出援手,献出爱心。

地震当天,四川省达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和达州市众爱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两支民间救援队立即作出动员,组织救援队伍连夜出发赶赴灾区。第二天上午10时许,来自重庆市的第一批14名专业救援队员赶到鲁甸。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苏州蓝天救援队队长马龙和鲁甸县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当天,4名队友赶到地震现场开展救援。这时,距他们从海南台风重灾区返回苏州还不到72小时。在此期间,他们还奔赴了一趟昆山爆炸现场。马龙说:“今后全国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在此期间,还有来自北京、太原、贵阳、南宁、厦门、青岛、无锡、洛阳、佛山、宁波、余姚等地的一批批民间专业救援队伍先后到达灾区参与救援。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和敬业,为灾区生命救援行动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地震救援需要专业的设备、知识和技能。”随着国家灾害应急体系的不断完善,来自民间和社会的专业地震救援力量也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从8月4日至今,在与死神赛跑、全面展开生命大救援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中,鲁甸事实上已成为展示我国民间专业救援力量的一个重要舞台。

在此过程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专业救援队员战斗在地震灾区。虽然,我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也无从记住他们的面容,然而,他们却依然无怨无悔地出现在灾区每一个最危险的地方,不断地用肩膀扛起生的希望,用双手创造生命的奇迹。

灾区需要理性的关注,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灾难的磨砺使全社会的爱心不断汇聚,一次又一次同舟共济的艰苦历练,让我们在灾难面前越发成熟和坚定。

在有心人的倡议下,网络上开始传递着“不转发未经核实的地震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要盲目自行进入灾区,为专业团队进入争取时间”等“自律帖”,人们在拳拳爱心里达成“灾难面前团结一致”的坚定共识。

在昆明市各爱心献血处,自愿为灾区伤员无偿献血的市民排起了长队,昆明采血点也从平常的8个增至12个。云南机场集团等一批企业组织员工义务献血,“传递爱心为生命加油”。在震区昭通市各献血点,前来义务献血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家住寻甸的袁女士原本是带着幼子来昆明游玩的,在经过南屏街采血点时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献出了300毫升血。袁女士说,能为灾区献上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很开心,也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灾难面前大家要互相帮助。

在社会这个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中,爱心的传递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南北东西。

8月4日早晨,81岁高龄的退休干部朱远政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巧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为家乡灾区捐献5000元现金。8月5日下午,在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枣庄市,普通农民曹栋宜来到市红十字会,向鲁甸地震灾区捐款3000元。8月6日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82岁高龄的老党员、老民警荣治芳,步行3公里来到阿拉善盟公安局,委托党组织将500元爱心捐款交给云南鲁甸地震灾区。 9日,数千位回族同胞来到昭通市元宝体育馆广场,参加由昭通市回族学会、昭通伊斯兰教协会共同组织的鲁甸6.5级地震昭通穆斯林爱心募捐活动,活动当场点收捐款21万余元现金,另接收到大量矿泉水、衣物、食品等急需物资……

截至8月10日17时,云南省级共接收地震捐款40581.04万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受灾群众尽力提供帮助,各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在灾区不断上演。

7日下午,经过40多个小时的跋涉,奔波1200多公里,走过湖南、贵州两省,有“切糕王子”之称的新疆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带着重达5吨、价值50万元的切糕来到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将美味的切糕送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手中。“我希望通过新疆的切糕,带着新疆人民的一份心,给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阿迪力千里之外送来温暖。

开饭啦!乡亲们都来吃饭咯!”带有浓重新疆口音的吆喝,“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把热腾腾的手抓饭盛给光明村黄家林社的受灾群众。8日上午,阿里木江等10余人用小货车载着牛肉、洋葱、胡萝卜、两袋大米以及500个新疆馕从鲁甸县城出发。6日晚12时从乌鲁木齐到达昆明时,他们一行才3人,队伍是在途中壮大的。开车送他们进入光明村的回族小伙马旭是鲁甸县青年创业商会的志愿者。村民颜安兰说:“他们从新疆跑这么远来给我们做饭,真的很感激。

在本报记者拍摄的一组反映重灾区安置点生活的照片里,一群孩子的影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或是在帐篷外读书写字,或是在空地上奔跑嬉闹。孩子的笑脸天真烂漫,那是因为有无数人用自己的鲜血、爱心和汗水,为他们支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在国家实力强盛的基础上,拥有强大的社会救助力量和公众健康向上、乐于助人的心理积淀,这是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应有之义。若干年以后,鲁甸地震灾区孩子们将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人们有理由相信,到那个时候,他们童年的记忆中除了曾经的灾难和废墟之外,必然会有阳光、笑脸和来自社会绵绵不绝的关怀和温暖。

灾难,把铁骨铮铮的中国脊梁锻造得更加坚强

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举国上下同行动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中国力量始终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云南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救灾能力、互助能力、自助能力之中。

灾难是可怕的,它以摧枯拉朽之势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夺走我们朝夕相伴的亲人,把我们带到生存与绝望的边缘。但,灾难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坚强,灾难把铁骨铮铮的中国脊梁锻造得更加坚强。

灾难是考验,亦是明镜,灾区人民从废墟之上看到13亿各族人民的牵挂,看到党和政府、民间组织的全力付出,更照见团结一心所发出的感天动地的力量。

拯救每一个生命,救治每一个伤员,第一时间抢通生命线、交通线、电力线,最快的速度让灾区有干净的水、有粮食、有药品、有住所,把受灾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凭着这股感天动地的力量,我们在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努力中,鲁甸速度,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有党和国家,有人民子弟兵,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我们不怕,我们的未来有希望。”对于未来,灾区群众充满信心。

灾难面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将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鲜红的党旗插在最艰险的地方。

在地震中,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痛失8位亲人。为了安置受灾群众,他却连逝去亲人的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每当听到受灾群众诉说失去亲人的痛楚,他只能背过身去偷偷抹一抹眼泪。

地震发生后,曲靖市会泽县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立安家房屋全部倒塌,但他没有想着先抢救自己的家人,而是立即打电话给11个村民小组长,并与另外两名村干部分头赶到有人员伤亡的3个村民小组,挨家逐户清点人数,排查人员伤亡情况,组织救援。

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社小组长周清顺带领村民抗震自救,连续工作三天没有睡觉。地震时,自家房屋倒塌,降压药被掩埋,他5天没有吃药。因脑溢血复发抢救无效,8日凌晨去世,年仅43岁。

第一时间抢救生命,第一时间让群众有吃有住。”“我们是党员干部,现在是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受灾群众没有吃之前我们不能吃,受灾群众没有住之前我们不能住。”在震中龙头山,党员干部纷纷戴上鲜艳的党徽,亮出身份,靠前抢险救灾。在地震灾区,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坚定的担当和责任。

面对灾情,人民军队用行动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优良作风,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军队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行动能力——

10余小时,救援部队已覆盖鲁甸、巧家、会泽3县重灾区;20多个小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万余人、13支医疗队和4支防疫队全部进驻13个受灾最重的乡镇。

子弟兵来了,我们有救了。”这是群众最直白、最朴实的念头,更体现出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极大信任。在余震不断和随时可能发生塌方、泥石流的危险环境中,救灾官兵展开了拉网式搜救。

3日,第一时间赶到震中的民兵突击队连夜在废墟中救出15名被困群众。

4日,武警云南总队曲靖市支队的140名官兵第一时间赶赴交通中断的翠屏村,救援重伤群众40人,在单边10公里的路上运送伤员14个来回。

5日,成都军区联勤某分部官兵成功救出了一位被掩埋近50小时的88岁老人。

6日,银屏村一位被困68小时的妇女获救……

在救援队伍强忍饥渴与死神赛跑的路上,受灾群众一次次将分发到的矿泉水和干粮、将地里刨出来的洋芋、摘来的西瓜往战士们手里塞,但一次次被婉拒。高强度的救援,让群众心疼,怕救援队伍身体扛不住,群众从已成废墟的家园中刨出锅碗、腊肉,给战士们做饭。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军政军民关系,在这场抗震救灾硬仗中再次展现。

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举国上下同行动交出这样一份答卷——中国力量始终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云南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救灾能力、互助能力、自助能力之中。

中国,用对待灾难的表现彰显了民族成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理解。

面对灾难,我们为逝者哀思,更为生者铺展希望的道路;放下巨大的悲痛,我们携手并肩,创造一个崭新家园。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更有能力,在党的领导下,把脊梁挺立在高山白云间!

(统筹与执笔:本报记者 徐体义 何侃 柴红飚 谭晶纯 田静 朱毅 王廷尧 雍明虹 杨建华 崔仁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