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端午欢愉与千年气节交融

30.05.2014  10:09

当我们谈论端午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粽子节”,“龙舟节”?

5月29日,成都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再次活跃起来,大街小巷一长串的粽子摊位沿街排开。与此同时,四川各地的江河湖泊,紧锣密鼓,龙舟蓄势待发。

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的呐喊,包含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而端午节,更是我国首个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如今的端午,在人们的脑海中,大多停留在“粽子节”和“龙舟节”的印象上。吃粽子、戴香包、划龙舟的背后,其实更应是国人对一种气节的传承。传承

粽子街上的端午节的味道在老人手中流传

5月29日清晨8点,成都成华区马鞍东路,就已经人声鼎沸了。这条街上原有的十字绣店、杂货铺和面馆,仿佛一夜间没了踪影。

不管平时卖的是什么,临近端午的这些日子,它们全部被堆山填海的粽子包围。而行走在马鞍东路上,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数目繁多的粽子摊十有八九都是以“婆婆”命名的,杜婆婆、陈婆婆、杨婆婆……

老居民黄先生告诉记者,据说30多年前,正是4个婆婆开创了最开始在家门口摆起的粽子摊,之后老人们便成就了成都“粽子一条街”的传说。

伴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粽子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团团洁白的糯米,在婆婆们的手中迅速揉捏成团,放进粽叶包裹,拴起一根根绳结。老人手中的粽子,传承着每个成都人对端午节的记忆。

奉献

患癌村官的端午珍惜和母亲的每次团聚

5月28日,27岁的巴中大学生村官张雪梅,决定身体再痛也要回家和妈妈团聚一下。而她带给母亲的礼物,正是一串串自己制作的手工粽子。

张雪梅是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党支部副书记,由于身患癌症,癌细胞转移扩散到全身,张雪梅只能侧躺身体,剧烈的疼痛使得她咳嗽不止。

虽然患病,张雪梅仍然坚持为村民办实事:找同学托朋友将村里废弃的百亩果园变成“摇钱”的药材园,攒钱帮助患尿毒症的村民李俊灼,还为村里的困难学生筹集7万元善款……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愿意捐献自己有用的器官,让别人用我的眼睛看这个精彩的世界,用我的心脏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在今年3月5日“身边雷锋时代榜样——2013年度感动四川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颁奖现场,张雪梅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虽然被评选为感动四川人物,张雪梅说她仍是母亲的一个普通女儿。“对于普通人来说,端午节也许是比较平常的节日。而对于我来说,和母亲的每次节日团聚,都值得珍惜。

忠勇

名家眼中的端午特殊地理铸就川人气节

谈及端午佳节,“巴蜀鬼才”魏明伦坦言自己对端午节的喜爱程度仅次于春节。魏明伦说相较于春节,端午节不仅始于民间,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代表着某种精神意念的传达,并长久地滋养着他以及和他一样希冀有所建树的生命。

在魏明伦看来,端午节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节日的欢愉与国人千百年来珍视的气节恰如其分的融为一体,不时给人以警醒。在读到《楚辞》,接触并深入了解屈原以后,他开始迷恋辞赋,并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进行辞赋研究与创作的最早的一批人。

四川是一个最看重端午节的省份,川人也是最重视端午节的。”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平中分析认为,地理环境的闭塞让四川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如沿海一带,人才、学术、思想落后,所以四川常被人漠视。也正是这种漠视,让川人在能够“出头挣表现”的时候绝不畏首畏尾,“一方面是为了争口气,另一方面也是忠勇为国的民族精神。如8年抗战期间,川军共出兵46万人,民夫与壮丁300万人,其中伤亡64万余人。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