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四川如何迎战新常态

10.03.2015  10:49

  救不救川威,成为2014年四川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重要一步棋。

  作为四川冶金业鼻祖和中国"500强"企业,四川川威集团在从钢铁转型钒钛的过程中,因行业下滑遭遇困境。十余家银行从2014年初开始陆续抽贷20多亿元,2万多人的大企业停摆,上下游产业10万人饭碗堪忧。"川威崩盘"的传言,一时间让四川实体经济风声鹤唳。

  面对这次大危机,政府到底出不出手?问题摆上了四川省政府常务会和省长魏宏的桌面。

  "企业转型遇到困难,政府不能坐视不理,简单地放任市场去调整不行,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魏宏强调,省委、省政府的态度十分鲜明。随后四川省果断出手,省政府牵头,政企银多方努力,推动川威实行债务重组,恢复生产,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

  正是这一步关键棋,及时稳住了四川实体经济阵脚,坊间流传的四川经济金融生态"雪崩"言论也不攻而破。

  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四川积极主动作为,直面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在全国率先推出稳增长16条措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成为贯穿全年的经济发展主线。

  2014年,四川经济增速实现8.5%,新增地区生产总值2.8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在经济结构占比出现明显提升,新增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呈"井喷"之势,就业实现总体平稳。中国经济版图中的西南板块得以稳定,为持续深化改革赢得了宝贵时机。

  川威危机

  不转型"等死",转型却"找死"。在当下的中国经济中,许多企业正面临川威一样的两难选择。

  作为四川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川威集团历史悠久,厂区至今仍耸立着一座建于1929年的30米高方形烟囱。川威解放后在巴蜀大地上第一个炼出生铁、第一个炼出钢、第一个轧出材,被称为四川的"冶金鼻祖"。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川威集团的产品凭借良好的口碑和质量,长期畅销四川乃至国内市场,售价比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略高。尽管如此,川威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隐患,从2008年开始,依托四川丰富的钒钛资源,谋求转型。

  2009年,川威先后投资110多亿元,新建了钒钛新材料和钒资源综合资源利用项目,迈出从"钢铁川威"向"钒钛川威"转型的关键一步。

  但令所有管理层没有想到的是,潜在的危机却瞬间降临。

  就在新项目投产不久,2014年3月,平安银行在收回川威9000多万元贷款之后,拒绝再放贷,随后光大、建行等银行纷纷效仿。2014年上半年,川威总计被抽贷23亿元之巨,曾经的四川钢铁巨人甚至沦落到无钱购买原材料的地步,不得不大幅停产,工人轮休,川威危机全面爆发。

  在川威集团所在地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曾经的骄傲早已不复存在:过去每天要杀100头猪才够川威职工消费,而从企业困顿以来,每天杀30头都卖不完。附近服装店老板也发现,自己也要开始接受从每天进账数百元到门庭冷落的"新常态"。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因银行抽贷引发的危机,但其背后企业盲目扩张、基层政府政绩冲动和不健全的金融环境,或许才是企业转型绕不开的深层次矛盾。

  "如果有机会重来,两件事不能干,一是别做大,二是别借钱。"全国人大代表、川威集团董事长王劲吐露的心声耐人寻味。

  从1998年企业改制以来,川威在短短十余年间产能从20万吨扩张至2100万吨,资产规模从10亿元扩张到近400亿元,但负债率也攀升至85%,且其中大部分是银行贷款。

  王劲坦言,川威的扩张超过了正常速度,企业的许多问题也在高速发展中被掩盖。如2013年,川威销售达到460亿元顶峰时,企业净利润竟然只有2亿元。筹划钒钛新项目时,也没有预料到国内钢材、钒产品价格会出现持续下降,以至于企业面临"成本倒挂"。

  基层政府的政绩冲动,也成为企业盲目扩张的"助推器"。作为内江市最为倚重的工业企业,川威的转型被列入成渝经济区重点规划,内江市专门成立"川威办"对接项目助力推进,川威还成为"千亿企业"重点培育对象。

  一时间,银行贷款、各种荣誉,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王劲直言"企业有些把控不住自己了"。不仅要进一步扩大钒钛项目投资,扩张还延伸至水泥、矿业、物流乃至房地产等众多领域,甚至在2013年的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一口气推出了包括城市综合体在内的300亿元庞大投资计划。

  不健全的金融生态链,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川威的过度扩张使得企业背上了巨额负债。摊子越铺越大,不得不"短贷长用",不断通过"倒贷"来维持运转。因此,当2014年3月第一家银行收贷出现时,曾经风光无限的川威很快就"转"不动了。

  四川金融界业内人士指出:许多银行明知企业短贷长用不合规,效益好时却依然竞相为其放贷,一旦遇到困难又忙不迭地抽贷,全然不顾企业生死。"推波助澜"在前,"釜底抽薪"于后,这种不健全的金融生态链,正在成为许多企业危机爆发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