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方案 我市多数学生支持

07.09.2014  10:09

9月4日,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高考将不再区分文理科,而高考成绩由两部分决定——统考的语数外,以及3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从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中自主选择)。

对于“新鲜出炉”的改革政策,记者随机走访了我市几所中学的部分高中生,其中,大部分学生赞成文理不分科,理由主要是学得更全面、选择性也更强;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学得太多,压力会更大。对此,教师们表示,高考改革新方案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也应当权衡好考试的难度,否则科目增加将可能进一步加重学生负担。

政策解读

亮点一:不分文理科,统考语数外

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每科150分的分值不变。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亮点二:英语考两次

统考的三大科目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以分数最高的一次计入总分。

亮点三:高校录取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将来高校的录取,除了看统考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外,还将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参加志愿服务、社会活动等。

调查

赞成:学习更全面,选择性更多

昨日,记者在我市几所中学随机采访了部分高中生,对于本次高考改革,多数学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不分科以后能学得更全面,灵活性也更强。

有的人历史不好但是政治、地理和化学不错,就不必纠结选文科还是理科,这样下来高考成绩也更具有竞争力!”高一学生程毅然说,不分科以后,学生能发挥所长,也能取长补短,学习竞争力也会大大增加。

总是学理科挺枯燥的,天天除了公式就是公式,加点文科科目可以调剂一下。”高一学生李宣萱认为,文理不分科,在填报大学和专业时选择面更广,尤其是现在许多工作是文理知识都需要的,将来会更容易适应。

反对:科目增加,压力更大

除了语数外还得学14门其他科目,实在太多,压力也较大。”高二学生孙倩认为,不分科以后,科目大大增加,学生精力难以集中,不利于学习。

术业有专攻,理科好的学理科,文科好的学文科,文理科不细分会导致学习的专业性不强。”高三学生陶砚认为,原本的文理分科就是按照文理专业需求的知识体系来划分的,学得杂了得不偿失,找不到自己的专长。

此外,还有学生持中立态度,认为改不改都无所谓。“我的理科比文科好,以后也必然会选理科类的专业,所以不管分不分科,最后我选入高考成绩的科目还是化学、物理、生物。”高一学生程苑说,现在很多细节都还没出台,不分文理科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还得等具体实施后才知分晓。

教师: 改革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需细化措施

文理不分科的制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也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雅安中学高中数学老师李永安说,高考不分文理科的做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读死书”,也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不过,刚开始的两三届可能会不太适应,毕竟多年来分科教学和考核的惯性思维是很大的,但几年实践下来,这一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必然会突显出来。

对于英语可以考两次这一点,李永安表示赞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如果第一次考得满意了,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而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如果对第一次成绩不满意,还有第二次机会。

文理不分科,老师们面对的学生层次将更多样,教学的难度也会更大。”李永安说, 高考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上进行钻研,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改革。

但也有老师表示出了一些担忧,“如果实行这样的高考模式,到了高三下学期,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这6科的老师,学校在安排工作时会比较麻烦。”田家炳中学高中教师毕恒婧说,这样的制度可能会给学校安排教师工作带来一些困扰,如果这样考试,那么高三是否只用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但这只是目前的担忧,具体还要看实施后的情况。

此外,毕恒婧还认为,要实行这样的考试制度,就必须权衡好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否则科目增加将很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学生负担。 记者 蒋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