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志愿资料搜集:如何从海量资料中取精华

31.03.2014  11:34

填报高考 志愿 前,搜集相关的报考信息,并利用好有用信息指导自己的志愿填报,这是每一位高考生及考生家长都应当认真去做的事情。知道了哪些资料需要搜集,并对从哪些途径去搜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面对从网络中下载、从报刊中摘取的海量资料,怎样处理才能使其一目了然,使其在志愿填报时能信手拈来为志愿填报服务?以下提供四大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排除法

志愿填报涉及的资料如此之多,其中一些是所有考生都必须关注的,而有一些是针对部分考生的。所以首先就是对资料进行挑选,将与自己无关的资料仅作浏览,不保存,或按与自己相关性从高到低按重要性分别整理成册。

与每一名考生息息相关的资料如《普通学校 招生 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招生工作规定》等,一定要保存一份;针对某些特殊类型招生的资料,比如军校生、国防生、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生等,如果考生有意愿报考,则要备份,如果无意报考,则可忽略;还有一些招考只针对少数考生,比如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艺体类考生的相关文件,没有参加此类考试的考生则可不关注。

大学的资料也是一样,比如一名考生的成绩大多处于本一批次线上,那么了解院校时可以在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为主,适当选择一些本二批次招生的院校进行了解,本三批次、 专科 批次招生的院校则可少了解甚至忽略。专业资料亦是如此,比如文史类考生不用去了解理科、工科、农学、医学等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基本上不招文史类考生。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有文史类考生对偏理工类专业感兴趣的话,可以更详细地翻看往年的《招生计划》,找出部分偏理工类专业招收文史类考生的院校,加以了解。

方法二:关键信息定位法

各类资料包含的内容都比较庞杂,在整理时,可以使用关键词定位法将其中与考生自身最为密切相关的部分标注出来,并弄懂其意义。

比如《招生工作规定》,包含了高考报名、体检、测试、志愿填报、录取、照顾政策等内容,对于考生来说看到新一年的《招生工作规定》时,高考报名、体检等可能已经结束,而高考测试的科目和时间安排等内容学校会有统一的讲解,考生对这些内容可不予关注。但志愿填报、录取和照顾政策等就需要重点关注,比如设置多少个志愿批次、每个批次的投档录取模式是怎样的,每个批次可以填报多少所院校和多少个专业,录取从什么时候开始,录取有没有特殊规定,哪些考生可以享受加分、降分录取的 优惠 等等。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或内容,一定要标注出来,并通过 咨询 相关人士了解其真正含义,比如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征集志愿等。

比如《普通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共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为“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和其他四个方面。考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体检结果,关注自己有限报要求的那几类即可。比如双眼裸眼视力在4.8以下的考生,则需要关注“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 烹饪 与营养、烹饪工艺等。”这两项,避开其中受限的专业。

比如《招生章程》,高校的《招生章程》一般由院校及专业介绍、录取规则、补充规定等几方面组成,其中录取规则又由分专业录取规则、对加分的态度、单科成绩、性别要求、加试要求、语种要求、体检要求、特殊规定等组成。考生和家长在搜集的《招生章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重点关注其中几方面。比如一名获得加分的考生,可重点关注高校对加分的态度,尽量选择在投档及分专业录取时都认可加分的院校;比如一名考生没有参加外语口试,则要注意拟报院校或专业必须有口试成绩,如有则要避开这些院校。

方法三:对比法

大学和专业的资料,则根据考生情况因人而异了。数千所招生院校、数百个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考生最终能选的不过几十个。所以在搜集这些资料时,为了缩小选择范围,快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和专业,可用对比法来进行。

所谓对比法,就是首先选择一所自己对其实力和办学条件等认可度比较高且比较了解的大学为标准,然后根据地域原则、专业兴趣原则、分数定位原则等来匹配几所院校,再针对自己最关注的几点来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是特色专业,可以是师资力量,可以是对外交流情况等,以明确所选院校实力之间的差距,为自己的最终选择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