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增加人文素质内容

06.11.2013  12:01

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公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方案的最大亮点是把英语考试成绩从150分降为100分,把语文考试成绩从150分提升为180分。这一方案迈开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得到普遍好评。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一改革方案还存在许多缺陷。首先,尽管降低了英语成绩在总分中的权重,弱化了应试教育,但为了保持750分的总分不变,方案把综合卷成绩从300分提高到320分,这又部分强化了应试教育。因为英语和综合卷均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相关科目“记忆性知识”的掌握,所以此次调整并未发生质的改变。

 

其次,方案提出“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但是,这一成绩并不能反映考生在高考当年英语的实际水平。

 

方案的最大缺陷则在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考科目设计是中学“应试教育”指挥棒的现实。

 

去年,笔者曾在一篇题为《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位》的文章中,建议对高考科目设计进行改革,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这些构想包括:降低英语和综合卷试题难度,只考查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使大多数考生在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上相差不要太悬殊;把英语考试成绩从150分降为100分,因为英语的重要性绝对不能与语文和数学相比;增加“人文素质”考试,总分设定为200分。同时,关于“人文素质”考试,应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智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心理素质等。考题不分科目,题材可广泛多样,每年可以更新。

 

为什么要强调在高考中增加“人文素质”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社会所急需的。在这方面,大凡培养过研究生的老师都有深刻的体会:面试是录取研究生的重要一环,而面试主要就是考查考生的人文素质。高考不可能对每个考生逐一进行面试,“人文素质”考试便能弥补这一不足。

 

至于如何为“人文素质”考试出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比如可以包含硬笔 书法 ,对古典诗词、绘画或漫画作品的解读,对历史典故和成语的解读,为楹联配下联,猜灯谜和字谜,为商品营销写广告词,为辩论题写正、反方辩论要点,心理测试等等。

 

如果这一改革设想能够实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学的“素质教育”。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