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院长,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首先作《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的主题发言。他从“五四”习近平总书记北大讲话为切入点,指出构建中国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既要参照西方艺术学学科的特点,也要参照中国艺术学自己的特点。他认为,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的艺术史。而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本像样的艺术史,要编写中国艺术史必须结合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来写。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拥有西方艺术学的门类,我们还有独特的门类,比如中国戏曲,中国书法等。这是中国艺术的特色,我们搞艺术史论的时候也要照顾这些特色。第三,中国艺术的体系复杂,如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研究,又如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这要求艺术史论涵盖不同的门类、不同的类型。第四,中国艺术学自身的范畴体系。中国艺术学范畴本身的特点就是“虚”和“实”对立统一的,“意”和“景”对立统一。而范畴的不同,带来的创作也不同。
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作《当下文化语境和艺术学学科建设任务的问题》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当下文化语境去中心化、分层化、大众化、微化(泛化)趋势明显。讨论艺术学科专业建设标准以及艺术学科理论构建的时候,应该面对现实的文化语境,从传统中汲取理论资源,构建多元指向反思性话语,在艺术学理论建构的指向上强调意义的特定性,而不是意义的普适性。艺术学理论建构基础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等方面,应该特别强调实践指向,突出艺术的生产性功能,强调所谓的价值客观性,从而构建一种介入性的功能。
北大艺术学院彭锋教授以“优秀艺术理论家是怎样炼成的”为题,作主题发言。艺术学理论在艺术学门类的五个一级学科中,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没有可以参照的模板,有关它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在摸索之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彭锋教授说,如果本学科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艺术理论家,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优秀艺术理论家是怎样炼成的。他选择了六名优秀艺术理论家作为研究对象,阿瑟•丹托(Arthur Danto, 1924 - 201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1934-)、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 1935-)、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 1940-)等。这六位优秀艺术理论家的成长共性,是良好的教育、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部分媒体工作经验和实际创作经验。由此,彭教授认为,一个优秀的批评家最重要的是一般的人文素养,尤其体现在文史哲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实际的艺术创作和管理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渊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理论思维,再加上对艺术的兴趣、敏感和参与,就有可能成就为一名优秀的艺术理论家。艺术理论通常是更大的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一个人首先要成为理论家,然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理论家。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曹顺庆院长以“艺术学理论建设任重而道远”作为切入点,谈了四个观点。第一,艺术学理论应该加强理论建设,加强中国艺术学理论,特别是史、论整理。第二,加强文化学习,艺术学理论要提高,文化学习一定要加强。第三,加强艺术比较,开垦中国和西方艺术的比较,建设有特色的学科理论。第四,加强现实观主义,要理论联系实际,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为当代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作《关于艺术学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第一,艺术学门类独立、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艺术学科建构的思维上,要明确当下学科建设的构件,凝练学科方向,锻炼师资队伍,加强学科研究以及服务社会。要注意中西结合,打通艺术学理论的中西通道。要注意天人合一,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把将四个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学科统领、理论前沿、社会认可为目标,引领艺术心理学、艺术人伦学、艺术与文学等二级交叉学科的建设。在培养人才层次思维上,高等艺术教育应该拥有好材料、好师资、好“国标”,而“国标”应该作重于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层次上。第二,要改变“艺术”是“玩”的大众思维。从定位艺术的社会功能入手,艺术是集审美、教育、娱乐、消费、政治等功能为有机整体的一门科学,是对知识和生活的艺术加工,是一种高雅文化的宣传及引导。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都应该有这个自觉与自律,同时培养出有这种自觉与自律的学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新理解艺术及文化艺术产业的真谛。第三,艺术学理论要有创新的思维。要花大力气编著一部《中国艺术史》,如果有一部有影响的《中国艺术史》在社会流传,让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五个一级学科的学生来研究,我们的学生就能用历史的观点来找寻中国艺术的渊源,用哲学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中国艺术的问题。要努力编著《艺术普及系列读物》,从小孩抓起,影响大众。中国人的教育是有层次的,有历史性的,一定要服从教育规律。而什么是艺术教育的规律?艺术教育应该是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艺术教育规律,能够培养出促进社会进步,满足社会需要的宏大人才,才是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他表示,川音正组织一批专业人才,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部分专家一起着力编写《中国艺术史》和《艺术普及系列读物》著述。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对此表示了支持与赞同。
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院长提出艺术学科方向的凝练,既应该将艺术定在术的高度,也应该重视学的高度。他结合艺术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艺术学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要重新去定论,不能盲目追求博士,不要盲目跟进。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副院长以自身教育教学的经历指出,专业类艺术院校存在专业主义严重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学理论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开放的姿态,打破原来非常狭隘的专业主义。大多数天才的大家,他们宽泛的人文、哲学、历史基础,对艺术理论研究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书记作《如何把学科建设的意识贯彻到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当中去》主题发言。他特别对打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了四点意见:第一,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能够为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该有利于完善专业建设的课程设置。第三,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该有利于补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第四,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该有利于打造专业化、专家化的专业队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黄宗贤院长结合前不久参加的美术学教指委关于美术学国标的讨论,呼吁艺术学理论国标制定要有规范性与多样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基础性与前瞻性。艺术学理论专业要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构建不同的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体现多样性、差异性。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王廷信院长作《从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谈艺术理论学科研究》的主题发言,他特别强调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艺术时要注意艺术门类的关联性,要自上而下,左顾右盼的看清艺术理论学学科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要进一步认清楚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的特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来自深圳大学的李凤亮副校长作《艺术学理论视角下艺术管理研究的特点与出路》主题发言。他认为,随着艺术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艺术主体和客体多元化及学科的相互交叉,艺术管理研究再次陷入争论的局面。对此,他提出艺术管理研究应遵循以艺术作为出发点;进一步理清艺术管理研究的内外部关系,明确其特质和差异;人才培养要提高准入门槛,促进学科培养,突出艺术管理的实践、品性、教学相长。
此外,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森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婷婷教授等与会专家纷纷对艺术学科上升成为门类后,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困境、出路与方向、经验与体会等问题,结合所在院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做了精彩的大会发言。
本次高峰论坛为艺术学理论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的平台,也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机会。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我校走内涵发展,实现“三大跨越”,培育卓越名校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论坛期间,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为师生作《北大人眼中的艺术与人生》学术讲座;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作《百年中国电影艺术纵横谈》学术讲座,听讲师生超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