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高校文科考试应该有写作题

23.09.2016  19:13

   作者:唐晓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

  目前,高校文科的期末考试很多仍采用标准化的试题。一张试卷从填空、名词解释、判断,到选择、简答、论述题等应有尽有。而且,即使是论述题,往往也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能按照教材或教师所讲的来回答。这意味着,学生期末复习时,必须完全准确地将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背诵下来,不能有一点差错,只用了记忆一种能力,感受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他能力都无从发挥。

  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方式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以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因为从答卷中看不出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有怎样的理解,更看不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情况。这种考试方式更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使很多学生形成了平时不学习,只在期末考试前背教材的习惯。作为高校文科教师,笔者觉得,高校文科考试方式方法应改进,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以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因为写作不仅有实用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写作体现思维能力。写作的过程不仅是整理自己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过程。美学家朱光潜指出,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更是认为,思想并不是表达在词语里,而是实现在词语里。这就是说,写作能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常常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究竟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却没有明确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写作训练。

  写作能够对阅读起到引领作用。对此,朱光潜这样说:“看一部书,自以为懂了,可是到要拿笔撮要或加以批判时,就会发见对于那部书的知识还是模糊隐约的,对于那部书的见解还是不甚公平正确的,一经提笔写,就逼得你把它看仔细一点,认清楚一点。”这就是说,写作不仅是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引领阅读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

  现代文科教学的一大问题是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基础语文教育中,写作的教学历来是薄弱的一环。教材中讲的写作知识非常贫乏,练习亦不得要领。高考的作文题目大都与学生的阅读生活无关,起不到引领学生阅读的作用。到了大学,即使是中文专业,写作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不应继续下去。大学的文科教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专业,都应该“写作化”,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以写领读,让学生通过文章写作来引领阅读、整理知识、激发思考,把写作当作展示自己知识、才华的方式。

  与之对应的是,教师批卷也应把学生的答题当作文来看待,着重看学生所答内容是否有新意、有文采。民国时期,学者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期间,有一次地理课考试,老师吕思勉出了4道题目,每题25分,其中第3题是叙述长白山的地势军情。钱穆此前曾读过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因此对此题很感兴趣,下笔后思如泉涌,欲罢不能,直到交卷时,才发觉自己只答完了一题,结果却得到了不低的分数和老师详细的卷后批语。钱穆答这道题,是把这道题当作一篇文章来做的,调动了平素的积累,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吕思勉批卷则是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鼓励。这样的考试,值得我们借鉴。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3日  06版)

  (原文网址: http://news.gmw.cn/2016-09/23/content_22114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