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等20所高校拟试点科研评价与论文数量\"脱钩\"

15.11.2013  12:02

  大学老师科研咋样 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

  我省启动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评价个人学术水平或与科研成果转化的GDP贡献等挂钩

  

  制图 王雪

  核心提示

  意见重在引导

  并未强制要求

  《意见》提出,坚决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科研评价要将质量和贡献放在第一位,不得以数量代替质量和贡献。省教育厅称,《意见》重在引导,并未强制要求。

  一个大学老师,要评上教授,需要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这样的考核指标或将成为过去时。日前,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社科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改革科研评价机制,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引导科技人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全省已选定了20所高校作为“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学校,相关高校近期将依据《意见》修改学校科研评价指标。

  促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GDP贡献等首进评价指标

  高校科研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此次四部门联合下发《意见》的初衷。根据《意见》,四部门从科研方向、科研创新体系、科研服务体系、科研评价等多个方面要求川内高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这些方向性政策引导中,尤以“科研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最为关键。配合《意见》,省教育厅下发了《四川省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将作为今后我省考核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贡献的指导性指标。

  在针对高校科研贡献的指标中,产值贡献、GDP贡献、投资贡献、消费贡献、出口贡献、税收贡献、就业贡献等指标都被写入,其中还包括37个二级指标。据介绍,这还是省级首次制定有关科研创新驱动的细化指标,并直接把产值贡献、GDP贡献、投资贡献列入其中,省教育厅希望通过量化的指标切实地引导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促高校重科研质量

  论文数量未进指标体系

  成都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川内多所高校都把论文数量与老师的职称评定挂钩。据四川某知名高校教授张老师介绍,在该校评教授和副教授采用打分制,科室、论文、科研项目都要一一打分,而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的分值为10分,要评上教授,需在类似期刊上发表4~5篇文章才够分值。

  然而成都商报记者发现,在此次省教育厅公布的37个二级指标中,却未有一条涉及论文发表的数量,仅有一条跟论文相关,但考核指标也聚焦在论文的质量上,即考核高校在“SCIE、EI、ISTP及CSCD、SSCI、CSSCI、AHCI的引用次数(次)”。在《意见》中,四部门也强调,“坚决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科研评价要将质量和贡献放在第一位,不得以数量代替质量和贡献”。

  学校说法

  引导性很强,但基础研究或不适用

  为了落实《意见》,省教育厅还遴选了省内20所高校作为“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联系了多所试点高校,相关高校都表示,目前试点刚刚启动,尚无具体改革,但都会根据《意见》对校内评价指标进行相应修订。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表示,该校已收到《意见》,其中细化的指标能切实引导高校改革科研评价指标,近期学校将召开专项会议,结合学校实际对原有科研评价指标进行一些修订。但他同时指出,此次公布的科研评价体系偏重于科研的应用,对应用性研究很适用,但对于基础理论研究来说,并不适用。“基础研究都是前瞻性研究,不可能直接拉动GDP”,若用这样的方式来代替整个学校的考核并不科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科研处处长也表达了类似看法,该处长提出,应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应用性研究用一套、基础研究用一套。

  省教育厅

  《意见》重在引导,并未强制要求

  省教育厅表示,此次四部门联合发文,并列出多项与实际运用相关的指标,也是希望引导高校,把科研评价从单一的学术评价、论文评价和获奖评价,拓展到成果转化评价、产业贡献评价、经济推动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等,逐步探索建立综合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省教育厅表示,该《意见》重在引导,并未强制要求。各高校可结合《意见》及相关指标改革校内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学科研究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成都商报记者汪玲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