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扮演好科研创新的“主角”

26.04.2014  07:31
在4 月11 日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上,全国各地高校科技工作相关负责人来到蓉城,共同研究2014 年高校科研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部、地方政府、企业代表三方围绕“协同创新”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畅谈高校科研工作的新方向、新动力。 ◆ 新形势—— 过去演的是配角,现在已成为主角之一 从国际形势看,我国的科学研究影响力日益增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最近一些数据显示:《自然》杂志称“中国研发强度超越欧洲”。因为中国的研发强度到2012 年是1.98%,超过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1.96%)。 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指标—2014》的报告特别指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论文创作在全球的份额下降,中国的份额在迅速上升。”目前,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已在欧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 科研成果数量上不断攀升的同时,质量上也在寻求突破。“我们向国外引进技术时,他们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像一些控制软件,是不会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很多核心技术,都必须靠我们国内的团队来攻关。”中国北车集团总工程师王勇智说,中国北车在2007 年组建了中国高速列车研发协同创新体系,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大、中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不少高校研究院的院士、教授参与其中,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 “这样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过去演的是配角,小角色。你做出一些什么东西,别人不太在意,你说个笑话,摔个跟头,别人也只是笑笑了之;现在中国已经走在了舞台的中心,成为主角之一,你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你的眼睛眨一下别人都可能关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高校科技工作处在科技工作的前沿,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中国的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科技产出份额持续上升,有可能处于新一轮革命的前沿。 从国内形势看,高校的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一直是科技奖励的主体,获得的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占到三分之二左右。2003年高校横向经费是35.3亿元,占全国高校的43%,到2012 年横向高校经费391.81 亿元,增长了10 倍还多。“高校在科研领域不仅份额大,比例还在稳中有进,各项指标都在提高。”杜占元说。 ◆ 新方向—— 光靠几个教授“闭门造车”行不通 跟以往的科研立项不同,“2011 计划”更加注重坚持“需求”为导向,将需求推动原则作为立项的关键原则。 “过去科研立项的方式,大多反复讲重要性,搞农业的说农业怎么重要,研究国防的说国防怎么重要。需求推动原则不是简单地讲重要性,还要对需求做适当的分析。”杜占元说,需求分析首先要研究需求的对象,需求的主体在哪里?不能宽泛地讲是国家,社会,甚至是全世界。要研究行业、大企业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光靠几个教授“闭门造车”而没有和广大的社会实际需求联系起来是行不通的。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认为,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组织完成创新任务,是建成协同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则。“2011 计划”强调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但是重大不意味着‘看不见摸不着’。现在很多报告中谈到,要做世界治理、城镇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空气污染治理这些‘大而宽泛’的题目。”王延觉说,没有重大协同创新中心任务就是虚的。而重大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落实,第一步就是要提出真正的需求。 江苏省近年来投资驱动效益不断下降,以前“投资促动”,现在“投资促不动”,且投资递减效应非常明显。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江苏充分调动科技、教育、人才资源走创新驱动道路。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说,江苏构建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和校外研发机构成为促进江苏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的“三驾马车”。 徐南平说:“过去我们提产学研,主要是讲高校教师写写文章等,与现实的联系较远。现在我们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江苏从现实需求出发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最终解决的是现实问题。” ◆ 新动力—— 正视短板,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科研的重要力量,很多科研院所50%以上的科研工作量由研究生完成的。杜占元说,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同时,高水平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不竭的动力。 王勇智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还面临几大短板: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设备相对薄弱;产业效率和质量效益需要提高;国际品牌影响力不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相对滞后。而突破技术难关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杜占元认为,目前我国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少,但并未实现与教育教学实践主题的紧密结合。没有教育信息化,也没有教育现代化。目前高校主要在基本建设、设备等方面努力,但在与教学的结合,改进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方面的应用还较少。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需要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地作为工具融入。 “‘2011 计划’不仅是一个科研计划,而且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王延觉说,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一谈人才培养模式,就谈硕博连读,这不是核心。   (胡敏 李益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