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高易发区 绵竹市清平镇应对地灾全靠这3个“三”

15.09.2015  09:11

清平镇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远景。魏民摄

本报制图/卢浩

处于地灾高易发区,绵竹市清平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秋雨绵延,下个不停。

9月11日,虽然并没有收到预警短信,德阳绵竹市清平镇盐井村文家沟和付家山地灾监测员李云平还是习惯性地去自己负责监测的地灾隐患点转了两圈。“不是说雨下得小就绝对安全,地灾点变化莫测,还是看看放心点。”李云平说。

清平镇位于绵竹市西北部龙门山山区,属于地灾高易发区。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及震后几年汛期频繁的强降雨影响,全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从震前的46处增加到131处。

面临异常严峻的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和压力,特别是先后经历了2010年的“8·13”特大泥石流和2013年的“7·9”特大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清平人痛定思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

三提前

提前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提前完善防御应急预案提前开展防灾宣传动员

第一个提前就是提前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在清平镇副镇长郑文看来,这也是一个难点。

每年汛期前,镇村组三级相关防灾责任人会同绵竹市国土资源局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全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点,逐点落实监测人员和防灾措施,并通过垒放铅丝笼、挖掘导流槽等应急排危措施进行处置,确保排查出的隐患及时得到整治。

“有的地灾隐患点在山顶上,车子一直开到开不上去的地方,人再往上爬,都要爬1个多小时。”郑文说,每年,对地灾隐患点的排查还不止一次。“监测员每天都要检查,还要时不时抽查。”

同时,要提前完善防御应急预案。清平镇制定了《清平镇2015年地质灾害和防汛总体应急预案》,明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信号、避险路线、避险场所,成立了巡查、疏散安置、抢险、治安等7个应急工作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灾防御组织体系,还与各单位、监测人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钟锐说。

提前开展防灾宣传动员同样重要。由绵竹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村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监测人员进行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提升群众主动避险意识和监测预警能力,制定并发放避险明白卡和逃生路线图,贴在受威胁农户门口。另外,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应急演练,仅今年参演人员就达1000余人次,“让大家闭着眼睛都知道往哪儿跑。”李云平说。“总之,就是把一切想得到并且可以提前做的工作,都做到前面。”绵竹市地质环境站站长魏民说。

三储备

储备应急抢险物资储备防灾生活物资储备抢险队伍和机械

应对地灾,清平人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抢险和生活物资,包括抢险队伍和机械的储备,心里才有底儿。”郑文说。

首先是储备好应急抢险物资。汛前对全镇的应急抢险物资进行清理,及时补充储备用于应急抢险的抢险物资和医疗物资。然后是储备好防灾生活物资,建立起镇级物资储备库,并结合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建立三个村级物资储备点,储备能维持1个月基本生活的应急生活物资,并动员全镇群众自行储备1个月的口粮。

储备好抢险队伍和机械也是重头戏。

全镇成立了一支由50人组成的应急抢险队,各村分别成立一支20人的民兵抢险队。在抢险机械的储备上,清平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清平工矿企业和在建工地多,汛期为了安全起见,都处于基本停工的状态。“我们整合并利用镇域内企业、单位的挖掘机等大型抢险机械资源,建立全镇应急机械台账,落实了专业驾驶员。”郑文说,每村至少有一台,都停放在绵远河两岸以应急。“把机械放在河两岸,是清平镇这几年摸索出来的经验。”钟锐说,一旦发生灾害,连接河两岸的桥梁就有可能被冲断,把机械摆在河两岸,哪边有灾情都不耽误。

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把抢险机械沿河两岸放置的做法,在沿江、沿河城镇都应该推广。

三到位

信息传达到位值守监测到位避让疏散到位

一到汛期,李云平就一刻不敢放松。除了随身带着对讲机、手机以外,他还时刻关注着农政通和“6995”应急群呼系统。农政通可以实现电脑与手机的实时通讯,而“6995”则能实现多个手机同时通话,方便开电话会议。

这些先进的通讯手段,是清平镇“三个到位”中的第一个——信息传达到位。清平镇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各单位及监测员。积极动员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实行降雨时段半小时信息反馈制度,确保监测情况传递及时。

值守监测也要到位。

在汛期,清平镇包括下面的各个村,通过“日常轮流值班、预警全体到岗”机制,实现24小时“人岗双在”。同时,结合国土部门的专业监测措施加强群测群防专职监测员管理,“确保随时都有足够的人员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魏民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避让疏散到位。

按照“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原则,在接到上级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镇、村、组干部及时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对群众进行安抚疏导。同时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隐患排查工作,积极组织群众抢险自救。而这也是让李云平最恼火的。“偶尔撤上一次还好,但有时一两天内要撤离三四次,大家就不耐烦了。”李云平说,可一旦到了危急时刻,哪怕就是抬,也要把不愿意撤离的居民抬走。

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清平镇的这三个到位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实现成功避灾的关键所在。对有成灾迹象的,特别是强降雨来临前的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必须果断组织危险区居民提前撤离转移,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变临灾避险为提前预防避让。“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的这7年时间里,我省先后经历了汶川映秀、绵竹清平、都江堰虹口、丹巴东谷等特大规模泥石流,防范的最根本、最有效措施就是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