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瞄准“三区一极” 升级梯形融资模式
截至目前,已帮助3000余家区内企业获得担保贷款近130亿元,发放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资金1.62亿元,有效缓解了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梯形融资模式”是指在针对创新企业种子期、孵化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科技金融支持的服务模式,它强调基层政府在完善金融市场、保障金融产品供给、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在“梯形融资模式”改革中成都高新区成功推出了“统贷统还”和“成长贷”等制度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统贷统还”是成都高新区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7年合作推出并持续至今的债权融资产品,由国家开发银行统一对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平台进行授信及发放贷款,盈创动力平台再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逐一将贷款发放给申贷企业。由于采取打捆担保的方式,银行不再对单个企业进行审核和调查,减化了审核流程,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截至今年7月底,“统贷统还”产品已累计发放担保贷款43.5亿元。
“成长贷”在“统贷统还”产品基础上又往前走了一步,大幅效降低了对企业抵押物的要求,企业反担保物主要以个人连带责任、订单、风投股权、知识产权等形式,实物资产原则上少于全部担保责任额的50%,有效解决了轻资产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通过政府引导担保机构设立风险资金池,由银行对风险资金池进行8倍放大,“成长贷”可为企业提供近2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贷款若形成最终损失,由风险准备金、担保、银行按约定比例进行风险分担。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累计为70家次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2亿元。
为撬动省市资金拓宽区内企业融资渠道,今年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又与成都市经信委、成都银行、成都市中小担、高投担保联合推出“壮大贷”信贷产品,通过市、区两级政府和担保机构按1:1:1比例分别出资2000万元,共同构建首期6000万元风险资金池,同时引导银行对风险资金池10倍放大,授信总规模达到6亿元。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成都高新区结合企业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支持要求,又创新推出了“高新创业贷”、“助保贷”、“科技通”等3款企业债权融资创新产品,有效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本质上是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地方政府在此处就大有可为。”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高新区在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库一池一办一会”(企业库+风险分担资金池+管理办公室+项目专家评议会)的“四个一”四层风险缓释机制,有效缓解银行的贷款风险,帮助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与突破。仅2014年,成都高新区就帮助156家企业获得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资金3266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1300多家企业获得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资金1.62亿元。
“目前,成都高新区债权融资补贴政策已成为全国各地区中补贴时间最长、补贴范围最广、补贴资金量最大的降低融资成本政策之一。”该负责人介绍,以2008年起就制定实施的贷款利息和担保费补贴政策为例,经过几次延期和修订,政策扶持范围不断扩大和拓展,对科技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债务类工具直接融资、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的利息补贴、担保费40%的保费补贴,对于增速较快或承担国家级重大专项的企业,利息补贴和担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70%。
“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确定的‘4+1’主导产业体系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围绕企业梯度培育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和金融扶持体系。”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撑”的思路,进一步升级梯形融资模式,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有效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其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简称“三区一极”定位)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