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脱贫产业全覆盖 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22.02.2017  21:02

 

今年,高坪将打造3条产业发展带,建设57个脱贫奔康产业园

脱贫产业全覆盖 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2月19日,高坪区万家乡邵家坪村的王超起了个大早,给自家的土鸡喂食后,便赶着去帮村里一户人家改炉灶。同村的张明仲也一点不闲,这几天他把鸡照顾得仔细,过两天区上会派人来收购。

王超和张明仲都是邵家坪村的贫困户。去年开始,他们所居住的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时间,该村32户贫困户的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入户路、水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工率达90%,村卫生室建起来了,村文化室开放了。最让村民们高兴的是,产业发展也有了眉目。

授人以渔 激活贫困户发展动力

35岁的张敏在外经商多年,如今事业有成。去年,在万家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他毅然回村创业,成立了专合社种植紫薯、养殖生猪。全村32户贫困户以人均1000元的标准配股入社,并以入股资金8%的比例进行保底分红。同村的张作武也回村流转土地700亩种青花椒。“去年底前,首批1.5万株幼苗已栽下地,成活率50%,栽植面积达400亩。”张作武说,今年计划将剩下的300亩地栽上苗。基地全部建成后,可解决近百名农民就近就业。

在精准脱贫上,我们首先考虑产业支撑的作用。”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友说,村里有种红薯的传统。去年,经该区农业、林业部门实地勘测后,认为该村的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紫薯。由于毗邻的几个村已规模发展花椒产业,为实现抱团发展,该村确立了种植花椒的产业发展方向。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王超有了多项收入来源。去年入股紫薯合作社,年底他拿到了1200元分红;家里5亩地一年的租金收入接近1500元。由于懂点技术,他在产业基地里打工。一年下来,总收入近万元。此外,利用去年村里发放的5000元扶贫资金,王超购买了300只鸡苗,还养了两头猪,一年下来,光养殖收入就有上万元。“我今年打算向信用社贷款4万元,扩大养鸡规模。”王超乐滋滋地憧憬着未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邵家坪村在产业扶贫上一方面引进业主带动增收,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按照自己意愿发展种养业,激活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万家乡党委副书记张凤告诉记者,今年,邵家坪村就能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产业全覆盖 贫困村农民均受益

高坪区是今年全省16个计划“摘帽”的贫困县(区)之一,全年要实现1.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作为该区今年36个拟出列贫困村之一,邵家坪村一年来的发展,折射出该区脱贫奔康的主要脉络:全域布局产业带、产业带动建设奔康园、奔康园中育龙头、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点面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高坪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郑帮学表示,产业扶贫既需要精准的产业规划、积极的龙头带动,也需要构建良好的利益联接机制,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目前,该区已规划打造3条产业发展带,涉及柑橘、蔬菜种植、特色养殖和旅游观光等方面,明确将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57个,不仅要让贫困户户户入园,还要实现产业全员覆盖,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受益。

评论

避免同质化 因地制宜育产业

产业, 是贫困村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撑。 但目前一些贫困村在发展扶贫产业时,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质化、低端化现象。如何精准选择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实打实地受益?

邵家坪村其实具备很多贫困村的共同特点:地处偏远,耕地贫瘠且分散,农房老旧而昏暗;除了老人、孩子,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村“两委”成员年龄大多在50岁上下,学历普遍偏低……没有区位优势、 缺乏自然资源, 这样一个高山村、旱山村的脱贫“痛点”在哪里?

答案还有两个字:产业。在采访过程中, 邵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友告诉记者,由于缺少耕地,当地村民种的粮食仅能自给自足;因为山高林深,种下去的菜苗刚长成,就被鸟儿啄去吃了。最终,邵家坪村在脱贫产业上选择了自己的路子:种植紫薯,这契合了当地的生产传统和土壤条件;发展花椒产业, 这充分考量了片区性产业发展规划;吸引在外乡友回乡创业,一方面看中其带头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他们对故乡发展的关注;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家禽, 除了激活他们的自身“造血”能力,也因为这样的养殖周期短,便于更快见到效益。

从邵家坪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可以看出,只有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因人因户施策发展产业,才能避免产业跟风引发的低效竞争,导致价跌伤农的后果。(南充日报周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