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回报引地方涉足航空市场

20.01.2014  15:38
核心提示:在新设航企的大门被关闭了几年之后,近来民航业却迎来了久违的井喷。

  2014,民航井喷

  在新设航企的大门被关闭了几年之后,近来民航业却迎来了久违的井喷。

  2014年伊始相隔不到10天,又有两家新组建的客运航空公司成立,它们分别是基地位于杭州的民营企业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龙航空)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与内蒙古地方政府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内蒙古公司)。

  中国似乎将迎来新一轮航企组建的热潮,而它们分为两大派系:一是现有航空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合重组的产物,二是新进入民航业的民营资本。不过无论是哪一方派系,背后都少不了地方政府的热情和推手。

  航企密集“进场”

  中国民航客运的版图,从未像此刻这般热闹。

  近日总部位于深圳的东海航空宣布,拟于2014年2月份开飞客运航班。此前拥有7架波音737货机的东海航空一直经营民航货运业务,但2013年年底其增加客运业务的申请获得了民航局的批准,随后东海航空与波音公司[微博]一举订购了25架波音737客机。

  同样热闹的还有国资领域的航空公司。1月8日,国航的CA1102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起航,执飞呼和浩特-北京航线。这也是国航继大连航空和西藏航空之后,又一次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区域性航企——国航内蒙古公司。

  国航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国航内蒙古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由国航控股、内蒙古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参股。公司将以呼和浩特为基地,连接自治区主要机场。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三大航空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中国东方航空[微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与云南省合资成立的东航云南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合资成立的东航武汉公司,以及中国南方航空[微博]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省政府合资组建的南航河南公司等。

  相比之下,海航集团更是动作凶猛。据海航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目前集团在黑龙江、广西、福建以及新疆自治区均有计划,准备推进以航空为基础、涉及到物流、金融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其中与乌鲁木齐市政府共同成立的乌鲁木齐航空已经在2013年10月底获得了中国民航局的批准筹建,而天津航空也在2013年9月与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签署协议,计划成立一家基地位于南宁的航空公司。

  民营资本同样闻风而动,2013年12月30日开航的长龙航空便是最新一家投身航空的民营企业。本为货运航空公司的长龙航空在开飞不到一年迅速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客运业务,并在顺利获批之后与空中客车公司签订了一笔总数高达20架的飞机订单,并很快开始运营客货运业务。

  而在国内绝对可称为民航发达省份的云南,则很快又将有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投入运营。云南景成集团出资成立的瑞丽航空公司有望在2014年2月迎来首航。

  笔者注意到,目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已经有25个建立或提出并接近建立地方性航空公司,这一“盛世”已经超越了此前国内第一轮民营航空组建的热潮。

  8倍回报幕后

  为何国有航空公司热衷于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区域航空公司?

  “地方政府以土地和现金等形式出资,航空公司以飞机作为资产作价入股,对航空公司来说实际投入并不大,”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但就合作的对象而言,选择国有企业可以在提升地方形象和知名度以及获得热点航线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这也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在选择合作方时更倾向于首选国有航企的主要原因。”

  此外,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大力扶持航空业,再加上大规模的机场建设计划、航空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以及对于地方政府政绩的体现,各地政府对航空公司趋之若鹜。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认为,中国民航的投入产出比为1∶8,即航空公司每收入1元钱,能拉动地方经济增加8元钱。其中,上海地区的该项比例是1∶14,北京地区为1∶12,乌鲁木齐等地区可达到1∶15以上。

  不过,在全球航空业越来越趋向于整合的大势之下,中国民航业却出现了“四处开花”的形势,让业内不禁愕然。

  “航空业总的趋势是集中度更高,有助于提升竞争力,”一位国有航空公司的中层坦言,“但中国的航空公司一直处在比较好的国内市场庇护之下,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危机,迫切需要有竞争来帮助他们意识到改变的重要。”

  格局分散隐忧

  中国的民航业出现井喷,与它成长的历史轨迹不无关系。

  与很多行业一样,国内民航业的政策并不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民航业经历过数次重组分化再重组的历程,也经历过全面向民营资本放开的阶段,最终形成以国有三大航为核心,其他区域型航空公司以及少量民营航空公司为补充的结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地方兴建航空公司的第一波热潮涌现,但经历市场的洗礼,大多数公司都经历了被兼并或重组,成为三大航空集团的一部分。而诸如海南航空[微博]、四川航空这样的企业得以保持独立性并发展成如今的规模。

  2007年是民航业关进闸门的年份。民航局出台了《民航总局关于调控航班总量、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和运力增长的通知》,将新航空公司成立客运航空公司的大门关闭。伊春空难之后,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甚至波及到设立子公司的层面。

  这期间,民营资本第一次大规模进入航空业后涌现的多家民营航空公司先后有多家因自身经营问题被兼并或重组,一时间似乎行业回到寡头格局的局面。

  时间进入2012年,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地方政府看到了借力航空业实现地方产业升级的新机遇,看似坚冰一块的航空运输业再次重开大门。

  不过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亦有忧虑。

  “航空公司成为各地争抢的资源,但航空业发展需要整体规划,这又与地方利益相冲突,并不利于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一位民航业资深观察人士表示。

  此外,前述国有航空公司人士认为,“高投入低利润注定了这个行业应该规模化生存,而不是碎片化的,市场的准入门槛应该更高,集中度也应该更高,他担心民航业的分散只会导致竞争更加无序和混乱,而并不能帮助提升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