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村小的爱心接力
杜爱虎带着孩子们练习仰卧起坐。
黄艺为孩子们修理儿童单车。
孩子们正在认真完成立体拼图。
陈桂芳教学前班的孩子们画画。
赵雅伟带领孩子学单车。
2013年6月,本报报道了清华研究生杜爱虎在贡嘎山下玉龙西村小学支教的故事。当时,对自己的选择,杜爱虎说,别人感动我的,我唯有传递。近2年来,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传递着这份爱心和感动——
3月12日,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贡嘎山乡玉龙西村,冬日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位于山麓的玉龙西村小学,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欢声笑语。
玉龙西村小学仅有学前班到二年级的32名木雅藏族孩子上学。7位授课教师除了藏文老师昂让和彭措,其余5人都是省外志愿者。
来自山西阳泉、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的杜爱虎“资历”最老,已在这里度过3年半光阴。他来时,学校正因师资短缺面临撤并。是志愿者们保住了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大量社会资助,让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弃高薪进深山,引来近三十名志愿者
从教师做到学校管理者,杜爱虎与黄艺先后引来近30名志愿者,为玉龙西村的孩子们留住就近求学的地方。
早上8点,来自江苏江阴的陈桂芳、浙江丽水的赵雅伟夫妻俩率先起床洗漱、做早饭。
“我们早就有支教的想法,但是没渠道。今年初通过微信报名参加了志愿者选拔。”赵雅伟、陈桂芳与来自湖北恩施的张颖君脱颖而出,来到玉龙西村小学。
负责选拔志愿者的,是杜爱虎和来自贵州遵义的黄艺。两位玉龙西村小学的负责人,开始都只是支教志愿者。2009年暑假,刚从天津大学本科毕业的杜爱虎,通过师姐的介绍来到玉龙西村小学支教两个月。两年后当他研究生毕业时,学校仅有的一名代课教师面临退休,即将并入贡嘎山乡中心小学。
当时,杜爱虎已经手握年薪20万的工作邀请,然而学校的困境却让他寝食难安。“玉龙西村距离乡上20多公里,中间全是土路,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学校没了,孩子们上学怎么办?”杜爱虎毅然放弃高薪扎根玉龙西村,为孩子们教授语文和数学,一待便是3年半。
2012年秋天,本来只有一年级的玉龙西村小学增设二年级,学生增加到30多人,一个人难以应付。无奈之下,杜爱虎尝试网上发帖招募志愿者,长期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黄艺应征而来。“那时候学校还是瓦房、土墙,操场上长着半米深的乱草。教师宿舍兼当办公室和食堂,很多窗户玻璃都破了。”黄艺没有被吓住,他在学校教数学,顺便指导学生的卫生、生活习惯,久而久之对这里有了感情,选择留下来和杜爱虎共同管理学校事务。
迄今为止,曾在这里支教的志愿者已近30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从美国杜克大学归国的留学生。“考虑到教学的系统性和情感因素,志愿者的教学时间当然越长越好。不过学期结束之后,我们会请他们自我评估,比如生活能否适应、家人是否支持等等,不会强行挽留。”杜爱虎说。“学校能保住,孩子们能留在村里读书,多亏了这些志愿者啊。”来自本村的代课老师昂让说。
新校舍落成,用上太阳能发电
志愿者们为学校引来广泛的社会资助。枯水期长期缺电的玉龙西村,唯有学校能在夜里灯火通明。
“我们从昨天结束的地方开始看好不好?”学前班教室里,杜爱虎打开液晶电视,往播放器里塞进动画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荧幕上出现小矮人们憨态可掬的身影,刚刚还在喋喋不休的数十个孩子安静了下来。
学校良好的条件,让新来的志愿者惊讶不已。“这里的条件比想象好太多。有水,有电,有车,宿舍有暖气,伙食也不差,厕所甚至做了大、小便分离。”赵雅伟笑言,如果能随时洗上热水澡,再加上wifi的话,就跟城里没什么区别了。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玉龙西村小学老校舍成了危房,教学一度临时借用村里的活动室。2014年夏天,上级部门拨款新建的校舍正式落成,教室、宿舍、围墙粉刷得清新淡雅,操场也成了结实的水泥地。不过每年枯水期,玉龙西村要面临近半年的断电,学校也不例外。2014年8月,在志愿者的联系下,近十名清华大学学生来到这里,用了十天时间,将3家企业资助、价值十多万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安装在学校里。即使连续阴雨,3天内依然可以保证学校电力供应。“开学那天,当我们启动设备,教室灯光被全部点亮,酥油茶机转动起来的时候,孩子们都欢呼了起来。”黄艺回忆道。
志愿者们还开设微信公众号,向外界介绍学校的情况,同时与教育部门保持沟通,争取关注与支持。去年春天,一家公益机构开始为志愿者每人每月发放1200元补贴。随着学校曝光率增高,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为学校带来书籍、文具、教具、体育用品,甚至数码相机、电子琴、广播系统。
2014年,玉龙西村小学收到的各类资助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高原村小变得越来越“洋盘”。面对这样的情况,杜爱虎并未喜形于色。“教育应该让人自立、自强,单纯捐助物资会不会让孩子们养成依赖心理?在我看来,教育最应注重的是人,是合格的师资力量,这也是最缺的。”
因地施教,数学题改算牦牛
闭塞的环境,文化的差异,让志愿者们不得不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上山以来,因为高原反应等原因,志愿者们普遍身体不适。陈桂芳已连续多日拉肚子,下课后她却顾不上休息,把自己关进宿舍开始备课。
更大的挑战来自课堂。黄艺后来逐渐发现学校的教材和自己的观念,有时并不适应本地教学。“比如数学题会讲:公交车上本来有多少人,下去多少人,上来多少人,求现在的人数。但这里的小孩大都没见过公交车。所以我们就改成‘我有多少头牦牛,你有多少头牦牛,一共有多少头牦牛’之类。”
初来乍到的赵雅伟也在摸索。这天上课前,他带着学生朗诵唐诗《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道理,学前班的孩子不一定懂,所以我就解释:客人到你家来,问你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你说他们去山上挖虫草,但是具体在哪儿不知道。这样就很贴近他们的生活。”
从玉龙西村到山下的沙德乡需要近两个小时,到康定需要三四个小时,相对闭塞的环境,限制了村民对外界的了解。有次上课时,杜爱虎在地球仪上戳了个点,说它可能有100个玉龙西那么大,结果学生们都非常惊讶。
为了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广阔世界,2013年暑假,志愿者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筹措约6万元社会赞助,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同各地爱心人士沟通之后,带领9名二年级学生到北京、青岛游玩。十几天旅途中,孩子们体验了火车、轮船、快艇等各种交通工具,游览了慕田峪长城、清华大学等地。
希望走出校园,让更多村民受益
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志愿者们却因为真诚和感动坚持下去。如今,他们准备走出校园,让更多村民因他们的工作而受益。
尽管设施相对齐全,志愿者们依然要克服诸多不便。山上风大,昼夜温差能达到30度,手机信号也很不稳定。由于担心感冒,他们不敢轻易洗澡,往往每隔十天半月,才开着别人资助的面包车集体下山,到沙德或者康定找个招待所轮流洗,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顺便购买生活必需品。
学校厨房里,新鲜蔬菜几乎绝迹,土豆、洋葱、白菜、豆皮等长期占据餐桌。有时高压锅也会煮出夹生饭,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杜爱虎有学期从没去过康定,放假回家经过成都时大吃了一顿,结果吃得太多导致呕吐。黄艺则无奈地表示,除了妻子,自己到现在也没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父母觉得我应该在城里找个稳定的工作。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不跟他们讨论这件事情。”
坚持下去的动力,来自孩子的天真和村民的淳朴。山里没有什么特产,每当教师节,大家收到的是孩子们摘来的野花。志愿者有时到村里小卖部买水,老板会坚持不收钱。新校舍落成后的所有建筑垃圾,也是村民主动帮忙清理、运走。志愿者们都在思考,“应该为村里做点什么”。
杜爱虎和黄艺觉得,单纯的支教并非长久之计,应该让公益事业深入村落,解决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泉华滩是玉龙西村小有名气的景点,由高低错落的喷泉、阶地和彩池组成,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人参观,留下许多食品包装袋。它们被牦牛吃下后无法消化,严重时会造成牦牛死亡。志愿者将许多纸板挂在景区树枝上,让孩子们写上“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玉龙西,请你们把垃圾带走”之类的文字,提醒游人。
杜爱虎和黄艺调查还发现,这里的雪水尽管水质优良,但因为缺少岩层过滤,其中混杂了许多杂质。而对于固体废弃物,村民往往一烧了之,产生了不少有害气体。“我们下一步的社区服务计划,想从饮用水净化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