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攻坚换来雪域高原万家灯火 四川“电亮”甘孜藏区纪实

01.10.2015  13:16

   电视、电脑、洗衣机……这些在城市里家家户户必备的家用电器,34岁的泽朗东珠盼望了好多年,如今终于能用上了。他所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东乡丹东村,今年6月底正式通电。

   四川甘孜藏区的国土面积相当于山东省,但70%以上地区一直被无电、缺电所困扰。自2012年起,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大会战”在甘孜藏区展开,从风景如画的新都桥到“生命禁区”石渠县,铁塔银线跨过雪山、草原,实现从电力“大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覆盖,为四川藏区跨越发展翻开新篇章。

    三年攻坚 “电力天路”架上雪域高原

   9月28日,位于甘孜州乡城县境内的500千伏乡城变电站扩建工程完工投运。这不仅标志着“电力天路”工程完成总进度的95%,也宣告2012年启动的甘孜藏区电力大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年内全面投运。

   仅仅4年前,甘孜州的缺电地区还在70%以上。长期以来,18个县中有14个都是孤网运行,调节能力差,用电缺乏保障。特别是到了冬季河流冰封时,城镇停电如同家常便饭,乡村用电更成了奢望。“照明靠油灯,取暖烧牛粪”,是当时许多农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藏区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用电问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四川陆续完成了甘孜州地方电力体制改革,解决了藏区电网缺乏整体规划、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2012年3月20日,新都桥-甘孜-石渠联网工程开工。这条四川藏区的电力“大动脉”,联通甘孜州北部8个县的电网,为当地全面通电打下基础。

   随后,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还相继实施了川藏联网工程、“电力天路”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将所有县域电网接入了四川主网,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15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上,一个个藏族村落挨个“电亮”,无电历史彻底终结。

   据统计,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建成后甘孜藏区仅500千伏变电站就达11座,相当于新建一个省级电网,实现“一步跨越几十年”。

    挑战极限 铁塔银线托起小康梦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环境下大规模、集中实施电力建设,这样的建设速度和工程的难度,放在世界电网建设史上也极为罕见。

   石渠县是四川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县,因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全年有一半的时间刮着八级大风,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到成都平原的50%,且包虫病猖獗,施工环境之艰苦,史无前例。许多工人初到石渠,就感到头晕胸闷,睡不着觉,半年下来瘦了十来斤。

   而去年建成的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工程线路不仅大量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还面对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带来的技术挑战。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并惠及更多农牧民用电,工程还先后五次跨越了金沙江。

   几年来,数万名电力建设者克服恶劣的施工条件,啃下了这些“硬骨头”,确保各项工程如期投运,圆了藏区群众的用电梦。

   今年6月30日,平均海拔约3500米的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生戈村接通大电网,彻底告别微型水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也告别了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

   “这个冬天不会冷了!晚上可以一边烤着电炉一边看电视,睡觉可以用电热毯,还可以用洗衣机,不必再担心冰冷的水把手冻伤了。”36岁的村民甘玛亚它告诉记者,这是他盼望了多少年的事。

    电力先行 为富民兴藏打下基础

   在石渠县尼嘎镇“藏迦主题文化酒店”门口,酒店老板索朗达吉热忱招呼着过往的“驴友”。自从石渠接入大电网后,索朗达吉看准发展旅游的潜力,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子开起了酒店,热水、无线网络、空调、电视、电水壶等设施应有尽有,2013年开业以来,酒店年平均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年收入约50万元。

   “今年5月,我向石渠供电公司递交了用电增容申请,虽然经营成本翻倍,但用电更稳定、更可靠,客人更满意。”索朗达吉希望将自己热爱的文化酒店做成连锁,像格桑花一样开遍扎溪卡草原。

   随着一张现代电网的建成,藏区老百姓的创业之梦不再束手束脚,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特色农牧业、水电、矿产等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将为地方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

   “过去我们想引进农业加工企业,但人家一听没有电就打退堂鼓了。”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告诉记者,通电后,今年甘孜县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的招商目标。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四川还将投入1200亿元用于包括藏区在内的贫困地区的电网规划建设,尽快解决电网薄弱环节,到2019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供电服务均等化,为全省近500万贫困人口脱贫奠定用电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