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捐骨髓救安徽80后小伙 地震幸存者两月增肥8斤
6月9日,川大华西医院,来自北川的董晓华捐献造血干细胞。
12年前,28岁的董晓华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12年后,40岁的她接到了四川省红十字会的通知: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虽然儿子中考在即,但董晓华没有丝毫犹豫,6月9日,她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以挽救安徽一名80后小伙的生命。
12年前成志愿者
报名还是借用邻居家电话
9日上午8点过,董晓华就来到川大华西医院血液内科,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
躺在病床上,她一边捏着左手里的海绵球,帮助血管的血液顺畅地循环到干细胞采集仪器里,一边给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12年前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的情形。
“我记得电视里播放了一段新闻,一家医院里,很多患白血病的孩子,看起来好心疼。”董晓华说,那是2003年,中华骨髓库四川分库刚成立不久,没有电话的她特意跑到邻居家,借用座机给中华骨髓库打去电话,表示自己要加入捐献骨髓的志愿者队伍。
当年7月的一天,在北川的一场骨髓捐献宣传仪式上,董晓华进行了血样采集,并留下了丈夫的电话号码,十多年间,这个号码一直没变。
5·12地震中幸存
废墟中挖出骨髓捐献证书
“我是北川人,‘5·12’地震时我和家人从废墟中爬出来,当时就觉得活着真的很幸福。”董晓华说,汶川大地震将她家的三层小楼彻底震垮,“我和老公、父母、妹妹全部被压在废墟里。”通过近2小时的自救,董晓华夫妇爬出了废墟,随后又把妹妹和重伤的父母刨了出来。同时,董晓华也不忘将那张骨髓捐献志愿者证书从废墟里挖了出来,“儿子在离家不远的学校,也没有受伤,这些年,我们都过得很好,这都是老天眷顾。”
亲身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董晓华在工作之余更加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无偿献血。
12年后配型成功
听从医生建议吃肉增肥8斤
2014年10月,董晓华接到四川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通知她与一名安徽的80后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接到电话时我很欣喜也很意外,没想到能够配型成功。”她当即表示愿意捐献,并再次提供了血样。
2014年12月,经过检测,董晓华的造血干细胞与对方高分辨率也配型成功了。
今年3月19日,董晓华在华西医院进行了体检,结果显示她身体健康,符合捐献标准,只需等待受捐者化疗结束后,就能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但医生说我太瘦了,如果胖一点,采集干细胞成功的几率会高一些。”听从医生建议,董晓华两个多月来一直坚持多吃肉、多吃菜,迄今为止已成功增肥8斤。除此之外,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她还坚持一定程度的运动,不让自己感冒或者出现其他症状。
“女人都爱美,瘦点肯定更好看,但为了救人,再增肥十几斤也无所谓。”董晓华说。
因为儿子几天后就要参加中考了,董晓华没有让丈夫和儿子陪自己来成都采集造血干细胞,只是让好朋友陪同。
9日上午和下午,董晓华接受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将由中华骨髓库四川分库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送往安徽。
华西都市报记者程渝摄影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