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生死无大事——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期待捐血献髓寻常化
新华社广州9月7日电(记者谈昦玄)暗红的血液通过输血管流进血细胞分离机里,机器内的马达高速转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被迅速分离后,血液再回流体内……这是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场景,没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经历过的人毕生难忘。
“眼看着你的付出可以挽救别人一条命,那种感觉很奇妙。”广州公交车司机周江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捐献骨髓时的心情。
因为看电视上说捐献骨髓能救人性命,40多岁的周江瑜就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一月,中华骨髓库告之可进行骨髓捐献,周江瑜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没有人不怕痛,但能救人,自己痛一下可以忍受。”周江瑜觉得没什么可犹豫的,“既然我当初加入了志愿者行列,自然要将承诺践行到底。”
公司得知他要捐献骨髓,鼓励他好好休养,他却只休息了8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并以此告诉更多有捐献意向的志愿者——“如果身体好,捐献后能很快恢复”。
他不知道自己救了谁,只知道得救的是北京的一位白血病患儿。得救的孩子请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转交给周江瑜一封信,信中说要学习周江瑜做个有用的人,“我对我的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是因为这世上有您!”
根据中华骨髓库的相关规定,志愿者与患者双方的详细资料互相保密。因此,志愿者们并不知道自己救了谁的命。
“不知道自己被谁救了,不知道自己救了谁,反而很好,患者不必有负担,志愿者也了却心愿。”70后的护士王蔚告诉记者,在茫茫人海中,一个人救了另一个人,原本就是一段缘分。
身为医护人员,王蔚认为,能帮人就要帮,能救人就要救,这是理所当然之事。
在骨髓捐献志愿者人群中,医护人员占比很大,他们对捐献过程较为了解,更能理性看待志愿行动。据广东省红十字会统计,在广东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医务工作者超过30人,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实际上,除了“白衣天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队伍中还包括个体户、公务员、学生、军人等。
从事城管执法工作的公务员潘立就是其中一位。在采集仪器“罢工”的情况下,他依然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骨髓捐献,他说,自己的勇气来自于对捐血献髓的认识,“这点苦相比病患的生命而言不算什么”。
时至今日,他已献血60多次,并因成功捐献骨髓,被周围人视为“英雄”。
“为什么他们会把我当英雄看?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捐血献髓有损健康。”潘立说,自己想要人们知道,“捐血献髓只是一件于己无害却救人一命的普通好事”。
他利用闲暇时间到血液中心做义工,遇到顾虑较多的骨髓捐献志愿者,会主动为其答疑解惑、做思想工作,为志愿者消除心理障碍。
和潘立一样,不少志愿者在捐献骨髓后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服务队,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捐献陪伴等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希望尽己所能感召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使捐血献髓寻常化。
回忆起捐献骨髓的经历,周江瑜称之为“举手之劳”,王蔚认为是“尽仁心”,潘立说,这是“平民百姓都能做到的好事”,而不是自我牺牲的“壮举”……在志愿者看来,“除去生死无大事”。(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