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背后:每次飞行回来都有人不幸“缺席”

31.08.2014  07:52

 

天上是C—46,地上是畜力车,这就是当时抗战中的中国现状。



  在“驼峰”上空运输汽油,必须捆扎汽油桶,否则一旦出现强烈气流,运输机就很可能成“火机”。

 

驼峰飞行队中的中航空姐。



 

B—24经过艰辛穿越“驼峰”,但还是没逃脱坠毁的命运。

 

陈文宽

 
邓重煌

    原标题: 每次飞行回来 都有人不幸“缺席

幸存101岁的“驼峰英雄”现居旧金山,更多人早已壮烈殉职

□飞越驼峰,飞行员们每日都在鬼门关前转来转去。谁能最后挣脱驼峰这个魔鬼的召唤和日机的拦截,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从有这条航线起,在驼峰上面过往的勇士们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飞越驼峰,按“次数”统计。

□在最后拥有运输机600多架、人员一万多的盟军印中联队,飞越驼峰50次就是英雄,达到或超过100次,就是了不起的大英雄。经过7年努力,成都青年作家刘小童找到了100多位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驼峰英雄”。

A 驼峰英豪

他们中,有最传奇的空中英雄

北京时间2014年8月14日13点02分,中国大陆最后一位飞越驼峰的飞行员、“两航起义”带队北飞机长邓重煌,在美国休斯敦逝世,享年99岁。从此,中国大陆所有飞越“驼峰”的英雄在天上聚首,人世只留下传说。

陈文宽

中国最早驼峰机长已过百岁

现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陈文宽已经101岁,是世界航空界的传奇飞行员之—。抗战时期,他是汉口、香港和缅甸密支那撤退最后一班民航客机的驾驶员,也是驼峰新航线的开辟者之一,驾驶飞机在喜马拉雅山脉来回穿梭了300多次。在美国已是第二代华侨的陈文宽,得知正在全面“抗战”中的祖国航空公司急需飞行人员的消息后,1933年匆匆回国。

虽然早就加入了美籍,但提起陈文宽的传奇,就不得不提他惊人的“超载”纪录——1942年4月22日,交通部密电,指派“中航”送几位客人去印度,终点是加尔各答。陈文宽驾驶一架DC-3飞机从重庆起飞,送几位神秘的美国人前往印度,中途在缅甸降落,正遇上日军攻占密支那,许多缅甸难民为躲避日军炮火涌进飞机。机舱被挤得水泄不通,陈文宽将最后几人塞进去,发动了引擎。

当飞机降落在加尔各答机场,他一数吓一跳:标准载客22人的飞机,居然塞满了72人,而副驾驶在例行检查中打开行李舱,发现还有6名缅甸人已酣然入睡。而乘坐陈文宽飞机的美国人中还有不久前率16架B-25轰炸机轰炸日本东京的杜立特将军。

潘国定

成功飞越驼峰400个来回

那家伙,天生就是开飞机的料。”刘小童说,潘国定在1996年就病故了,虽然没有见过他本人,但采访中每个对他讲起潘国定的老人,都这样评价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1915年出生于广东新会的潘国定,身材高挑,浓眉大眼。他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吹萨克斯,不仅在地面吹,还把萨克斯带到蓝天上。

和潘打过多次交道的老人梁鹤英说,潘国定不仅会飞,还精通航空机械。“中航”只有两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一个是陈文宽,一个就是潘国定,连美国人都不行,否则不可能在1943年,驼峰空运正酣之时,就把他特提拔为正驾驶。飞越“驼峰”达到400个来回,800多次,这在平均十几天就摔一架飞机的中国航空公司,艰难之程度可想而知。

震惊中外的“两航”大起义,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共从香港飞回来12架飞机,作为领队机长,潘国定驾驶着国内载客量最大也是最豪华的唯一一架四个发动机的“空中行宫”飞在最前面。他在飞越“驼峰”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新中国民航中,也全都用上了。中国民航1950年8月1日开航,担当首个航班的机长就是潘国定。

邓重煌

绝境逢生的硬汉活到99岁

很早就知道老人的名字,等到我按图索骥找到老人住处时,他已到美国子女那里居住几年了。”从2003年老人的第一封信,到今年8月14日99岁的邓重煌在美国休斯敦去世,刘小童与他认识已经有11年了。中国大陆最后一位飞越驼峰的飞行员、“两航起义”带队北飞机长邓重煌,是1943年加入中航的,被公司录用后,马上送到加尔各答“培训”,一个月后,即上机飞行。

邓重煌在回给刘小童的信里说,有次飞行了一段时间,老是看不见日本零式机出来拦截,他和机长都很奇怪,两人决定去密支那看看,于是C—47向右偏了10度左右,脱离既定航线。1个多小时后,他们抵达密支那机场上空,竟然最先发现鬼子撤退。在昆明落地后,马上向上面报告。

估计公司领导也很高兴,严重偏离航线,竟没处理我们。”邓重煌说,他们也不是作无谓的冒险,去密之那机场时,就注意到了全程都有浓云,万一鬼子出来,就赶紧钻云……

李宏揆

筐里捡起自己的“死亡证

刘小童说,和李宏揆一直是在电话里联系,开始无论怎么央求,老人都不同意和他见面。用尽软磨硬泡之“手段”,电话那边总算是答应了,偏偏又来“非典”。直到2004年7月,他才东挪西借凑点钱买张机票去兰州见老人。

我们每次飞行,调度室都有一个铜牌挂在黑板上,铜牌上面写着出任务的飞行员名字、飞抵目的地和机号,要是有谁回不来,调度就把那块牌子摘下来,扔到一个竹边筐里。”一次,调度以为李宏揆回不来了,把他的牌子扔到了筐里。当他往外挑那片标志着自己已死亡的牌子时,挑着挑着眼睛就模糊一片,“那个筐里啊,牌子都装满了,用手在里面轻轻一拨,‘哗哗’地响啊!

陆元斌

高空缺氧报务员大多“卸顶

在“中航”飞越“驼峰”的随机报务员中,陆元斌是飞越次数最多的一个——不少于300个来回,起码有600余次。在刘小童的印象中,个头不高的老人记忆很好,思维敏捷。老人的前额头发稀疏,发出光亮。让刘小童突然想起采访中,很多老人都“卸顶”。陆元斌的回答让他恍然大悟:高空缺氧,时间长了都这样。

报务员要比飞行员更多时间忍受缺氧。上世纪40年代活塞式螺旋桨飞机,机舱、客货舱都不是密封,只要飞机爬到10000英尺,机组人员就要立即戴上氧气面罩吸氧,而此时,正是报务员急于和地面、和导航、和友机联络之时。陆元斌说,戴着氧气面罩拍发、接收电报非常不方便,于是常常索性摘掉。长期在高空中缺氧状态下飞行后,普遍关节酸痛,继而头发脱落。

黄焕元

在绵阳跳伞“”而复生

1944年3月24日,笼罩在四川盆地上空的大雾把“中航”51号留在了空中。从汀江出发预计4个多小时的航程,却整整飞了10个多小时。红色的油量警告灯不断地闪亮,同时报警声响了起来。机长继续操纵飞机,报务员黄焕元第一个跳出机舱,接着是副驾驶、机长……51号飞机失踪,机组人员已经三天生死不明。黄焕元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马上要开追悼会了,一个电话从成都打来——黄焕元跳伞成功,三名机组成员全部生还!

刘小童说,黄焕元跳伞的位置是在四川绵阳以南的英家坝。有老人告诉刘小童,在这次机组跳伞中,黄焕元起了决定性作用,他让机长改变航向并最大限度地飞,一直飞到C—53燃油耗尽后跳伞,是最聪明之举。因为按C—53 最后坠毁的位置看,51号迷航地点是在川西北、海拔在4000—6000米的西岭雪山、巴郎山、四姑娘山一带,果真在那里跳伞或迫降,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夏普

口香糖堵弹孔助飞成功

1933年,成都—重庆的客运航班开通。美国人查尔斯·夏普成为首个开着飞机到达成都的民航飞行员。后来,在抗战期间,夏普驾驶飞机参与武汉撤退,首次飞越驼峰航线北线,被称为航空界的虎胆英雄。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受到日军飞机轰炸,撤退中,扑救的人们在一堆“碎片”中,扒拉出一架DC—3,有好奇的上前一数,整架飞机布满500余处弹孔。不知是谁调皮,把口香糖从嘴里掏出顺手堵在上面,别说,还真堵住了。刘小童说,有的老人告诉他一共用了三百多块口香糖,也有的说没用那么多,也就一百五六十块。

时任机航主任、“中航”正驾驶的夏普和他的搭档(副驾驶)端坐在驾驶舱内,煞有介事地和送别的人挥手。途中,起落架罢工,堵漏的口香糖一个个脱落而去,机翼上的孔洞在风雨的吹刷下,犹如尖起嗓子喊叫。没想到的是,可怕的尖叫声竟还吓退了6架日本飞机。

B 背后故事

空战几乎都来自中美混合团

鲜为人知的中美混合团

中美混合团”是刘小童1998年开始对“驼峰航线”采访中,偶然发现的一支空军部队的番号。从2006年开始,他又用了将近4年时间,完成对“中美混合团(CACW)”的全部采访。很多人对“飞虎队”和“驼峰航线”混淆不清。刘小童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包括现在)存在一个非常错误的概念,只要提到发生在中国上空的空战,一律是“飞虎队”,只要提起蓝天、飞机、抗战,就是“飞虎将军”陈纳德,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常识。其实,所有的空战几乎都来自中美混合团。

即便是“飞虎队”,在中国只存在了7个月时间,真正的称呼也是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队,说白了,也是隶属中国空军。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1942年7月,“飞虎队”曲终人散,“飞虎队”纳入美国国防部编制,成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陈纳德被授予少将,负责指挥第14航空队。

飞越过“驼峰”都是英雄

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对龙启明的报道,都说他是唯一健在的中国飞虎队员,事实并非如此。”刘小童说,他很尊重已经91岁高龄的龙启明老人,但是已经有很多老人反映,他既没参加过空战,也不是所谓的“飞虎队”员,他的历史,多为虚构。

其中包括他的师傅熊少硕,称龙启明“应该是1942底或1943年初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为随机飞行报务员。”在刘小童看来,在驼峰上,无论是开飞机还是坐飞机的,哪怕只是经历过一次,都是英雄。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蕾图片翻拍 刘陈平(图片由刘小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