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

19.08.2015  11:38

        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以彝区贫困户能力发展试点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构建“四大平台”为切入点,扶持5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马边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

        据统计,马边出台《扶贫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参与该项目的小微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5家,已实现发放贷款880万元,即将发放贷款900万元,项目涉及5个村756户3175人,其中贫困户493户2070人,以种植葛根和发展茶园项目测算,项目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1300元以上。

        以基地建设为“支撑

        构建“四方合作”平台

        马边出台《扶贫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项目申报和立项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合作关系,即:以村为单位,必须是农户自愿和70%的建档贫困户参与,必须以从事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的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主体,必须通过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项目实施方案评审和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必须符合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相关条件。通过农户、带动主体、行政部门、金融部门四方合作,形成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公司(合作社)+农户+行政部门+金融部门”产业发展合作平台。

        以扶贫资金为“药引

        构建“担保融资”平台

        为破解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小微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瓶颈,马边建立“风险分担”贷款担保机制。首先成立扶贫担保基金,分别由国家专项扶贫资金300万元和地方财政配套300万元构成,设立专户,冻结管理。带动主体和农户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审批立项后,再由扶贫担保基金承担20%的现金风险担保,带动主体承担80%的风险抵押,既解决带动主体抵押物不足的困难,也形成了风险的捆绑分担机制,拉动更多资金投入到产业扶贫中去。

        以合同协议为“约束

        构建“利益捆绑”平台

        为确保贷款资金切实用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促农增收项目,马边严格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科学评审,并督促带动主体与农户签订发展协议,明确双方应该负责的事项和应享受的利益,形成法律约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在贷款期限满足1年时,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若存在资金他用、效益发挥不明显、群众享受不到利益等问题,则函告金融机构和带动主体立即终止担保合同,并根据相应的金融贷款规定追缴其贷款资金,带动主体例入不再扶持“黑名单”。

        以政策扶持为“保障

        构建“企农双赢”平台

        为确保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达到“企农双赢”的效果,县上相关部门以及金融单位对承担贷款风险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的小微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主要有:按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下降20%执行;享受20%的项目贷款抵押担保;每年可享受一定的项目贴息贷款补助,根据当年项目贴息贷款计划,结合履行扶贫义务情况和贷款金额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基地区域可适当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由扶贫部门实地调研考察确定。通过政策扶持缓解带动主体在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项目配套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让带动主体有更大的空间让利于民,有更多的精力去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形成“企农双赢”的局面。

        延伸阅读:

        今年初,马边石丈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就获得了300万元的扶贫担保基金贷款。“通过这笔贷款,我们开发了470亩猕猴桃基地,带动了130户贫困户。贫困农户与合作社采取两种合作方式,一是以土地、人工入股,分享合作社经验成果;二是由合作社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由农户自己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罗斯贵预计,三四年后,猕猴桃挂果盛产时,这些农户平均每户每亩可增收约一万元。

        “我们推出的扶贫基金担保贷款,主要面向县内的农业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当然,想获得贷款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才能获得贷款。”马边农信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设定这样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利用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让贫困群众早些过上好日子。记者了解到,通过扶贫担保基金贷款,马边农信社辐射带动了约1000余户贫困农户,为农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积极有效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