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为彝区孩子照亮未来

22.04.2015  09:09
这里,小桥,流水,人家,仿佛现代边城。 这里,美丽,并不发达。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 总人口约21.86 万人,有彝、汉、苗等14 个民族,其中彝族占47.46%,去年财政总收入153001 万元。但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收入22%。是什么让这个不太发达的民族小县对教育投入这么大,还在逐年增多? “孩子是马边的未来!再穷不能穷教育!”马边县教育局局长李灵一语道破马边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扶贫还得扶智”,“穷县也能办大教育。” 起点低,却对教育从不吝啬 从乐山市行车近3 个多小时至马边县,全程169 公里,越往里走,景色越美,峰峦重叠,林木葱翠,让人心旷神怡。 马边县城四面环山,马边河流淌过县城。街上,店门招牌大多有彝汉两种文字。路上行人,有穿着时髦的青年,也有穿着彝族服装的男男女女穿梭在路旁。 “你要了解马边的教育,就要去学校走走。”马边县教育局办公室张主任指出者,近年来对学校硬件的投入越来越大,不少学校焕然一新,变了样!“虽然我们起点低,但对教育的投入从不吝啬。” 投资8000 万元完成民建小学搬迁;投入1024 万元完成57 个村小、教学点维修改造;新建30 所村级幼儿园;每年投入70 万元用于基础教育奖励经费;422 万元用于农村教师提标生活补助经费;大量引进音体美专职教师。马边彝族自治县下定决心扶植教育。 在县城里的民建小学,去年9 月整体搬迁入新校园。占地138 亩,3 个教学楼,一个综合楼,400 米标准塑胶跑道,标准化卫生食堂,学生数也增加了800多。 漫步在校园里,错落有致的建筑掩映在蓝天白云下,教室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过道两旁贴满了学生的美术作品,宣传橱窗内渗透着道德文化思想教育。“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建小学校长黎建勋一见到记者,就激动地说,“条件好了,更要打造好校园文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输血变造血,扶贫也要扶智 在马边的每个乡镇,最漂亮的一定是学校。 从县城出发,汽车在山路上绕行,一路尘土飞扬,长途颠簸,一个多小时没有到高卓营乡。快到高卓营乡中心校时,汽车被一大巴堵住无法前进。一听到我们要去学校,旁边商铺的老板自告奋勇地帮忙挪车,边挪边说:“我们的学校还修得不错。在马边,教育是大事哦!” 中心校校长黑来伍果带着笔者在学校转了一圈,新修的教学楼使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半,目前正在修建幼儿园。“原来120 多个平方米的学生食堂要改建成乡村少年宫,未来的新食堂要建800平方米。” “现在不读书的学生少了。”黑来伍果感慨,学校有营养午餐,炒肉丝,丸子汤,天天还不重样。村里3 岁幼儿也可以免费读幼儿园,“哪个家长不愿意送过来。”据了解,该县为了破解“彝区教育输在起点”的现状,去年实施了“一村一幼”教育,完成全县14 个乡镇30 个行政村建设30个村级幼儿园的目标。 今年初,马边已开启新一轮教育扶持计划。从2015 年春季起,全面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费;将学前教育学生纳入免费提供营养餐范围;再增加50 所村级幼儿园,逐步实现全县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全覆盖,新建马边第一初级中学,启动马边中学改扩建工作。方案不断出台,项目相继开工。 “ 马边扶植教育正在进行‘ 加速度’。”李灵说,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马边教育不加速追赶不行。社会各界也在关注着马边,有不少爱心人士常常过来捐款捐物。外界输血,但也要自己造血。推出这么多扶植教育的政策,也是希望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马边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好。 热爱这片土地,他们愿意留下来 “现在有了农村教师津贴,一个月工资涨了900 多元,我不愿意走了。”高卓营中心校老师尼一罗喜是一名年轻女教师,2008 年来到这所学校,却从来没有安心长期留下来。“这里条件差,离家远,过去总想往城里走,曾考虑过考公务员。” 除了工资上涨、学校环境改善,尼一罗喜留下来的原因是学生的进步。“看着学生们的汉语能力不断提高,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这份成就感驱使我留下来。” 高卓营中心校旁边,就是大院子中学,一个纯彝族学生的学校。教学楼的外墙壁上刻着彝区风格图案,旁边是新修的教师周转房,共有24 套房间。学校有50 多名教师,不得不两人挤一间,有的房间甚至有3 位男教师住在一起。目前,还有五六个老师暂时住在办公室。 在其中一间三人住的房间里,记者看到,卧室里各摆着一张床,客厅中间还挤着一张小床。其他两位男老师正在上课,一名老师伏在沙发上备课,一旁摆着地理图册。 “以前住的是木头房,常常漏水。现在周转房改善了住宿条件。”老师吉克支子说。问及为什么要在这里做老师,吉克支子想了一会儿,他说:“可能因为我是这里的人吧。”说罢,指了指远处的房子:“我家就住在这附近。” 尼一罗喜和吉克支子只是两位彝区年轻老师的代表。他们有过动摇,但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去点亮彝区孩子的未来。除了彝族本地老师,越来越多的外来教师也加入到振兴彝区教育的行列中,每年来马边支教的年轻人也不计其数。 在这里,有坚守村小数十年的老教师、从外地来扎根彝区的老师,还有更多默默无闻躬耕教坛的人,他们也许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甘愿为马边的孩子照亮未来之路。   (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