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斗春移动支付开年 两天抢红包用户超500万

07.02.2014  10:12

制图:宋 嵩

今年除夕、初一两天参与“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

大年三十中午,抢了几个朋友的红包之后,自己也特想发红包,为了绑定银行卡,我特意跑了趟银行。”公司管理人员刘先生说,“过完抢红包的瘾,索性就将卡里的活期存款转到了理财通。

工作后每年都给三个表妹压岁钱,一人100元。今年在微信上让她们‘抢红包’,老二抢了178元,老三才抢了51元,老二说请大家吃冰激凌。”打工妹小李觉得“抢红包”让发压岁钱变得更有趣,更能增进感情。

春节期间本该是各行各业“刀枪入库”的休闲假期,然而马年春节,各路移动支付却是“兵戎相见”,更有人将微信“抢红包”对支付宝“讨红包”的逆袭称为“珍珠港偷袭”。马化腾和马云这“二马”的移动支付入口之争虽然热闹,但移动支付习惯的形成、线上线下商业的整合、移动支付安全的保障才是真正的考验,2014年无疑将成为移动支付的爆发年。

入口之争精彩却只是个开始

移动支付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支付方式是大势所趋,这块战略高地可谓兵家必争。不仅腾讯、阿里等巨头龙争虎斗,其他公司的产品如盛大Youni、平安集团“壹钱包”也摩拳擦掌。

今年春节期间,从余额宝和理财通的互联网理财“吸金”之争,到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砸钱数亿“请全国人民打车”之争,再到支付宝和微信的红包之争,可以说腾讯和阿里“二马”的斗智斗勇堪称马年最精彩的贺礼。其中,红包大战堪称经典。

微信“抢红包”,用户只需点击“新年红包”公众号,填写发红包的金额和个数,附上祝福语,通过微信支付,可群发也可发给个人。“”,充分调动了猎奇心,就像玩刮刮乐那样充满期待。用户抢到的金额差距明显,又激发了攀比心。再利用社交性,利用微信群里的熟人关系,形成了病毒式传播的效果。

支付宝“新年讨红包”的玩法则不一样,页面上有“发红包”和“讨彩头”两个选择。“发红包”可进入手机通讯录选人,填写转账金额,捎上文字或语音祝福。“讨彩头”,则写上祝福语,找出通讯录朋友点击即可。两者都是通过手机通讯录匹配支付宝账号进行点对点的发送。

在红包大战中,微信借力社交性,赚足人气。据微信团队提供的数据,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平均每分钟有近万个红包被领取。

记者也曾加入抢红包游戏,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发红包者当即扣款,而领红包者隔日才能到账,领得红包必须与银行卡绑定。“社交平台原本是不太用得上银行卡的,因为要领红包,你心甘情愿地绑定了银行卡。得账号者得天下,至此,腾讯依托这些账号可以彻底向第三方支付业转变,而这种转变也将使得其社交平台的功能发生质的转变。”信息产业分析师顾文军说。

一家银行花上几亿元投入,一年可能吸引的客户也就几百万个。但腾讯微信红包一出,几天时间囊括百万用户,而且花的都是用户的钱,用户没领走的红包钱也都沉淀在他那。有人测算,若30%的人发100元的红包,共形成60亿元的资金流,延期支付一天,以民间借贷月息2%算,每天沉淀资金可获收益约420万元。更重要的是移动支付的格局因此将产生巨变。

商业整合是场艰难的马拉松

抢红包这个游戏会像偷菜一样,来得快,走得也快吗?”通信业观察家、飞象网CEO项立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认为:“有人说一个微信红包就超过了支付宝十几年的努力,这个判断还太早。抢红包、绑银行卡确实对推进微信支付有巨大的作用。不过抢红包很大程度是游戏,能否转化为移动支付,还需要观察。

微信红包开发负责人、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吴毅说:“微信支付还年轻,O2O(线上到线下)模式也才刚起步,这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需要参与的企业通力合作。

收发新年红包,只是移动支付场景的一种,春节一过热度马上就降下来了。而手机充值、转账、打车、缴水电煤气费、12306购票等,这些基于日常生活的移动支付场景更有利于培养用户支付习惯。比如,打车软件,消费者和司机一旦养成了习惯,即使今后没有奖励,也会继续使用。

而移动支付的未来更是充满了想象空间,它可以跟餐饮业、商业、金融业等更多的产业产生交集,支持线上、线下支付等多种应用场景。在大数据时代,对消费者移动支付数据的分析也蕴藏着巨大商机。

安全考验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红包的时候,我专门选择了一个账面上钱很少的银行卡。我无法保证自己的手机不丢。”项立刚说。

绑定银行卡的同学,注意设置开机密码、微信密码、银行卡支付上限!”大学生小杨抢了红包,却始终没敢绑定银行卡提现。

补办”手机卡,“找回密码”,再通过手机卡所绑定的银行卡将钱转走,这样的作案手法已有不法分子“成功实践”。在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当下,移动支付安全引发担忧不无道理,安全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服务创新层出不穷,相应的监管体系也要跟得上企业创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