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沙龙活动:自觉担当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历史使命

19.03.2019  14:42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图书馆五楼第四团队研修室举办一场名为《摆脱贫困》的读书沙龙活动,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从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层面思考如何摆脱贫困,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担当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读书沙龙活动由博士工作室负责人苏森森老师主持,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校图书馆副馆长赖玉萍、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高旭亮等出席活动,学院全体教职工和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活动。

本次读书沙龙活动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扶贫工作的行动、思考和担当三个内容进行。在“扶贫路上,马院在行动”环节,马飞副教授介绍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的情况和过程,分享了自己参与专项工作的体会,认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但深度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压力依然较大,“两不愁三保障”面临制度的深化改革,应从制度、法律和体制机制层面着手建立长效机制,走好扶贫“最后一公里”。徐正东教授介绍了扶贫工作前面开展以来的农村旧貌换新颜,认为扶贫工作做实不容易,任重而道远,提出了“脱贫攻坚可以有终点、勤劳致富永远在路上”的观点。

在“摆脱贫困,马院勤思考”环节,黄婧副教授以《念好“山海经”,发展“大农业”》为题,从理论视角重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摆脱贫困》,她详细介绍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理论品质和当代价值,用“两只手”、“两座山”、“两只鸟”、“两首歌”和“两种人”概括总结习总书记扶贫思想,深化大家对于中央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决策的认识。

高旭亮在“任重道远,马院有担当”环节中谈到自己参加第一线的扶贫工作的感触,一方面为欠发达地区老百姓摆脱贫困感到欣慰和高兴,同时认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持久脱贫仍有不小难度,要对可能出现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现象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现苗头及时处理,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高旭亮说,读书会与科研活动、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多交流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要重视经典著作研读,通过理论解读、实践调研和经验反思,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科研、教学和生活之中。特别是本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学习习总书记扶贫思想,从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层面思考摆脱贫困,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担当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就是学院的行动、思考和担当。

张希总结指出,学校重视教职工学术氛围的建构,鼓励举办读书会、分享沙龙和访谈论坛等,马院举办的读书会有效激发大家的读书兴趣,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提升全院教职工的精神风貌有积极意义。

据了解,此次沙龙正值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和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宣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吹响了“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号令。正是在“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如期脱贫,一诺千金”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员工重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加深马院人对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认识,重申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与使命,在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的过程中做出马院人应有的贡献。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乔丹丹   图/黄娜娜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