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地震预警应急广播在川滇启用

26.05.2015  20:08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王玥) 26日,记者从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减灾所)了解到,减灾所在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昆明市防震减灾局、昭通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顶尖创新团队项目等支持下,川滇5个场镇和3所学校在全国率先启用地震预警应急广播。

据了解,最近几年,我国在预警和应急领域先后成立了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力图整合各部门的预警信息和灾情信息,并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发布。

除了跨部门的协调,在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和广播过程中,技术系统的秒级响应的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例如,洪水等灾害的预警信息的响应时间在几十分钟或更长,而地震预警信息的响应时间则需要在秒级。对前者适合的信息发布渠道对后者并不适用,适合前者的信息审查对后者也并不适用,因为地震预警信息无法在地震时审查,否则其减灾时效性就错失。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为了避免技术系统的重复建设,减灾所王暾博士表示,需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具有秒级响应能力,所有预警信息都能     通过一套技术体系及时发布,既能够避免重复建设。

为了为我国大规模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参考,减灾所自2年前启动了研发具有预警功能和应急广播功能的地震预警应急广播,它既能够在地震时发出地震预警警报,还能够接入其它预警信息,实现在灾难后的广播服务,即实现了一套系统多种功能,投资一份资金获得多种功能。

减灾所王暾博士表示,我国大陆地震预警网从2010年自汶川余震区含德阳开始起步,已延伸至31省市区,覆盖21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地震区的面积86%,覆盖了6.6亿人。该预警网已连续成功预警了芦山的7级强震、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阿拉善左旗地震等29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无一漏报和误报,为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场镇、社区、高铁、地铁、燃气、化工、电力、核反应堆等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并在破坏性地震中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

但是,我国地震预警网服务的民众仅约600万,还不到可受益人口的1%,重大工程的应用也还非常有限。减灾所正与市县地震部门等共同探索地震预警服务的“管干分开”服务模式,即“地震预警服务商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地震主管部门监管,业主购买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工信部管理的三大移动运营商,避免了地震部门既作为“裁判员”又作为“运动员”。王暾博士表示,若国家和省级地震部门能够认真研究符合国家简政放权发展方向的管干分开模式,则地震预警将更“多快好省”地服务中国民生,保障我国民众的地震安全。

研究表明,如果预警的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的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的话,人员伤亡比将减少39%,如果预警的时间为20秒,则可使人员的伤亡比减少到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