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6名潜水员成功出仓

25.01.2014  14:06

  央广网北京1月25日消息(记者郭淼 冯会玲)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上午9点,备受各方关注的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将正式收官。届时,在高压环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时的6名饱和潜水员将完成减压,依序出舱,回到靠泊在深圳赤湾码头的中国首艘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上。

  饱和潜水技术是潜水行业顶级核心技术,也是人类向海洋空间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6名饱和潜水员在减压舱生活了11天后,他们的身体状态怎么样?正在船上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医生吉宏伟,为这次300米饱和潜水试验担任生命支持及监督工作,他为我们进行了介绍。

  吉宏伟:目前舱内的六名潜水员身体状况很好。这几天的睡眠情况也非常好,他们都是晚上12点按时睡觉,第二天8点左右起床,再休息两个小时,作息时间跟正常人差不多。

  记者:为什么要称呼这些潜水员为“饱和潜水员”呢?

  吉宏伟:所谓饱和潜水员,是因为他所采用的潜水方式叫饱和潜水。饱和潜水是说,像正常人在一个大气压中呼吸的是氮氧混合气,就是空气,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在人体中在一定深度经过一定时间就达到饱和。比如我们在300米这个深度,用的是氦氧混合气,因为用氮气的话会造成氮麻醉,所以我们不能用,所以用是氦氧混合气。在300米的深度上达到一定的时间,惰性气体氦在人体就达到饱和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氦气在人体的溶解度就不会再增加了,要饱和了,我们称这种潜水方式为饱和潜水。

  记者:潜水员在一日三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们都吃什么呢?

  吉宏伟:在饮食上面首先要保持饮食的清洁卫生,每天供应给他们四餐,基本按照肉类、鱼类、海产品类、蔬菜水果果汁类等,保证营养均衡。在特殊情况下,有潜水作业或体力消耗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就给他们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比如说汉堡、煎牛排、午餐肉、香肠、巧克力等。

  记者:在前期加压的过程中,我们只用了45个小时,但减压过程却需要11天之久,为什么前后会这么大的区别,前后潜水员的生活状态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吉宏伟:这个问题涉及到气体的溶解跟溢出的问题。加压过程主要是气体往人体内组织血液等各方面去溶解,但随着加压的过程中压力不断增加,气体的溶解就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加压速度快不会引起气体溢出人体的情况,速度可以快一点。减压的过程是气体溢出的问题,惰性气体在人体内随着深度减低,气体要不断溢出来,溶解度降低,如果减得太快就形成一种气泡,对人体组织产生挤压,引起各种症状,比如疼痛等。所以减压必须按照一定的速度,要慢一些,按照气体在不形成气泡的情况下,从血液循环浮出人体。

   我国已将目标投向500米饱和潜水

  从6名饱和潜水员进入300米饱和潜水设备生活舱开始加压,到潜水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深深地插入313.5米的深海,救捞潜水员在攀登潜水高峰征程中又一次刷新中国高度。

  饱和潜水是目前世界上潜水技术发展的最高成果,国际先进海洋国家历来重视饱和潜水技术发展,与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那么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收官后,接下来的冲刺目标是什么?中国的饱和潜水技术离“世界第一等”还有多远的距离?为此,中央台记者独家专访了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

  在世界饱和潜水史上,下潜深海300米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并进行技术封锁。沈灏说: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6名小伙1月12日凌晨,在南中国海海域的成功一潜,标志着我国海上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能力不仅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而且也将中国的深潜水作业能力送进了国际先进行列,意义非同一般。

  尽管迈进了先进的行列,但却不是中国饱和潜水的终极目标,沈灏坦言,我们早已经将目光投向了500米饱和潜水。因为只有征服深海500米,中国的饱和潜水才称得上是站到了第一梯队。

  沈灏:完成300米之后,我们要冲刺500米,因为500米是世界饱和潜水技术的最高峰,现在有8个国家可以做到450米,但是能做到450米以上的,500米的,实际只有法国和美国。

  沈灏说,要想站在500米饱和深潜这个金字塔尖上,就必须要能够解决这个深度下的生命支持问题。

  沈灏:压力大了之后,人的呼吸难度更大,呼吸阻力也更大了,我们对人的生理反应研究要更深透,加压过程中,气体的配置和潜水员的速度和停留都需要新的研究。我们现在还没有做过500米的实验,真正到500米以后,潜水员有什么反映,这需要观察和实践,需要在方案上进行优化,所以难度很大。另外,潜水员不发生减压病也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300米-500米数字上看,不过是200米的距离,但在饱和深潜技术上却是一次飞越,沈灏说,他希望可以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

  沈灏:这里有很多技术问题,比如人在压力下是每平方厘米是30公斤,到了500米就是50公斤,如果是大一点面积,那承受压力就非常大,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就不再跟300米一样,它对人体的细胞、视神经、包括人的感觉和语音系统都会不一样,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尖端技术,也有很多新的科技需要我们去克服。我们现在想用4-5年时间攻克这个关,实际上发达国家从300米到500米最起码用了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攻克。

  为何要大力研究饱和潜水技术?军事专家李杰指出,这不仅对海底工程建设维护和资源勘探意义重大,在军事方面饱和潜水技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世界各国严密封锁相关技术的重要原因。

  李杰:在军事上,潜艇出事后,饱和潜水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那了解失事潜艇的情况,然后采取下一步的救援行动。第二就是水下雷障什么的,当然主要是采用无人灭雷器,但有时候可能有比较大的雷障,需要饱和潜水员下潜了解具体情况。因为无人的有时候不是最直观的,有些情况不一定判别的清楚。三是将来重要的水下军事设施,或者实验室、潜艇基地发生一些故障或出现问题的时候,必须有潜水员下潜排除故障。还有大型运动会的水下安保,需要检查的任务。

(原标题: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今日收官 6名潜水员将完成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