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24小时”创新可嘉创意不足

19.10.2014  09:55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饥饿24小时”创新可嘉创意有待加强

  新华社记者 王丽丽

  在首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正在网上热闹举行。有人赞同:主办方把沉重的话题做得轻巧值得提倡;有人质疑:挨饿是否有助于扶贫。

  作为中国官方色彩浓厚的扶贫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有趣味性的自主体验方式,带动公众参与公益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之举,但其中的创意略显不足。

  活动倡导16岁至60岁有条件的人在16日20时至17日20时之间24小时不进食,以表达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关注。

目前,“体验饥饿”在新浪微博上的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6300万,参与讨论近6万人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有待提高。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了这个有吸引力的、全民公益的尝试。

  体验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邀请3位好友参加,若不能完成,也可把自己的微博、微信头像更改为“饥饿24小时”,捐出相当于一天餐费的善款,支持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的“爱加餐”项目。

  事实上,“爱加餐”这个项目,扶贫基金会已经坚持了6年,主要给云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营养加餐。

  基金会同样常年坚持的项目还有:爱心包裹项目、母婴平安120、银行月捐、买一善一、善行100等等。

  主办方表示:发起活动的初衷并非为了募款,而是以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有关注就有力量,就有摆脱贫困的办法。

  很多人注意到“饥饿24小时”与“冰桶挑战”有许多相似之处。主办方也不讳言此次活动受到冰桶挑战的很多启发,冰桶挑战中国地区引进人贝晓超也是饥饿体验联合发起人之一。

主办方也许期待像“冰桶挑战”一样再次出现“病毒式传播”的效果,但简单的模仿、创意的缺乏,让活动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在公益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公益理念的传播更为重要。而每一次公益理念的成功传播,都需要创意先行。比如苏明娟的大眼睛之于希望工程、白雪可乐之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冰桶挑战之于渐冻症。

  很多人看到“冰桶挑战”在美国一夜之间的快速传播,而在此之前,美国公益机构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铺垫和探索。

  总之,“饥饿24小时”算不上“好创意”,但未尝不是个“好主意”。期待中国的公益扶贫事业有更多的创新之举,更期待其中的精彩创意。(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