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鸭鼠之谜”:多方回应难解舆论质疑

06.06.2023  08:34

  是是鼠?在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微6月3日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后,“鸭鼠之谜”持续发酵。

  据校方通报,上述视频拍摄地点确实在该校食堂,但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为正常食物。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通报还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到学院开展调查,问询学校工作人员、食堂负责人、当事学生及相关知情人,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

  在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6月3日发布的报道中,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作出回应的还有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据@西部决策 6月4日报道,该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可能吃的时候看那个东西有点像,经过核实,它确实是一个鸭脖。同在6月4日,央广网发自南昌的报道称,当天,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事发现场,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并公布结果。目前,南昌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延伸阅读>> 鸭脖还是老鼠头?记者调查,涉事学校21年曾因“老鼠事件”被联合执法     )

  纵使有多方回应,舆论场依然沸沸扬扬,不少网友质疑“指鼠为鸭”。

  6月5日下午,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再向澎湃新闻介绍,学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发了声明,它也是有一定根据才发的声明。这边还在等市里的统一回复,等市里的调查全部完成。“我们相关部门都在调查这个事情,后期对外公布的话会给大家一个严谨的答复。

#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 微博热议 #鼠头还是鸭脖怎么就成了罗生门# 微博热议

  对异物的检测结果为何引发公众质疑?华龙网就此事刊发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个事件最初引发关注的是视频画面,给网友带来的首先是视觉冲击。而检测结果并没有就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解析,只是单向输出检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最终可能会陷入说真话也无人相信的窘境。

  文章称,真金不怕火炼,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更细节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解释视觉中的“牙齿”“胡须”究竟为何物,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既能体现工作态度,也能让网友更加信服和安心。

  齐鲁晚报评论文章表示,校方的情况通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不少人看到情况通报反而越发“不淡定”了,指责这个通报“指鼠为鸭”。

  该文分析,如果为了一个无意之失,去捏造事实,欺骗舆论和监管部门,后果极为严重,稍有理智的人和单位都不会去做以大博小的造假。况且,参与此事调查的既有当事人和同学,还有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这个几乎没有利益交集的一群人,又怎么会默契地严守造假机密。

  这篇文章也提到,程序完备而效果不佳的调查处置,依然有值得反思之处,那就是为什么所有参与人员都确认可疑物是“鸭脖”,却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事后复盘,不难发现监管部门和学校在应对此事引发的舆情时,套路有些陈旧,没有完全切中舆论的诉求,所以也很难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比如,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都没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的调查报告。传言好像“飞毛腿”,回应全靠“一张嘴”,自然很被动。在“AI时代”,影像都很难证实真相了。只靠一张白纸黑字的通报去说服所有人,这种舆情回应确实有些单薄了。

  潮新闻评论文章也持类似观点。

  文章作者提出,学校应该先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可学校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这就把整个事情的顺序搞反了。另外,整个过程没有一步步展示给大家看,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条,怀疑送检物事前被调包或是别的什么手段,也属正常。

  该文认为,公众关心异物是鸭脖还是老鼠头,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敏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日益凸显为重要问题,影像都不一定是真相。公众固然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但事关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展示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报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眼见为实”。至此,明白了舆论因何发酵,还请理解公众对一个鸭脖的敏感。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