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行动浮出水面 有害物质有权威评估

08.11.2013  19:07

 

  食品安全国家行动浮出水面 有害物质有权威评估

                                             

   新华社报道,卫生部发出通报,表扬甘肃省卫生厅发现并及时报告了伊利婴幼儿配方食品汞含量异常问题。通报称,这是甘肃省卫生厅在执行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以下简称监测计划)中发现的,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复核检验后,由卫生部采取了相关措施。

  作为《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措施,国家层面的监测计划和评估中心虽不为人熟知,但在保障日常食品安全方面却发挥了关键作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不可能绝对地不存在,但通过监测计划和评估中心,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提前做出预警,供监管者和消费者参考。”山东省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所所长赵金山告诉记者,就跟天气预报一样,随着监测数据积累的年份越来越长,预报的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甘肃卫生系统再度立功

  即使是卫生部对其通告表扬后,甘肃卫生厅依然对发现伊利奶粉汞异常一事三缄其口。

  甘肃卫生厅宣传处处长杨敬科告诉记者,伊利婴幼儿配方食品汞含量异常一事的确是甘肃卫生厅上报的,但鉴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敏感性,他们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只是在卫生部主管行业报《健康报》上进行了报道。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7月24日,卫生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表扬甘肃省卫生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通报》,但直到8月28日才刊登在《健康报》上,9月1日被新华社报道后被更多人熟知。

  倒是一向在微博上很活跃的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和网友互动时简单介绍了相关情况。“平凉卫生局报告卫生厅后卫生厅组织二次检测后报卫生部的。

  甘肃平凉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均不愿意透露该事件的详细经过。“这个事情我们已经上报甘肃省卫生厅,具体的信息发布都由他们来进行。”平凉市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伏永鹏告诉记者。

  与在伊利奶粉汞异常事件中的沉默相比,甘肃卫生系统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岳仲瑾教授发现三聚氰胺事件却毫不避讳。

  “2008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已收治婴幼儿泌尿结石的病例,至7月16日,已陆续收治相同病情的患儿16名。随着患者的增多,医院开始高度重视。”岳中瑾介绍道,2008年7月16日我们把这一群体性异常情况向甘肃省卫生厅进行报告,当天卫生厅就派三个部门的人来调查核实,随即上报给卫生部。

  而据当时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调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未及时上报,捂了整整38天。

  两相对比之下,甘肃卫生厅一下子在全国出了名。

  刘维忠不无自信地表示,甘肃有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问题食品进入甘肃必被发现。

  国家层面的监测计划

  实际上,刘维忠所说的监管机制在卫生部的通报中曾有提及,“甘肃省卫生厅在今年6月执行《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发现并及时报告了伊利婴幼儿配方食品汞含量异常问题。

  山东省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所所长赵金山介绍,这个监测计划是从2010年开始作为《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措施开始实施的,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相关部门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赵金山解释道。

  但即使是实施到第三个年头而且已经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公众依然对这个监测计划十分陌生。

  2012年6月14日,伊利集团发布公告,就伊利集团生产的个别乳粉汞含量有异常紧急召回部分乳粉产品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记者注意到,在随后内蒙古质监局负责人举行的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伊利集团的公告中所说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概念是什么?

  记者获得的一份由卫生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通知》中显示,该监测计划包括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开展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食品添加剂、酒类以及禁用农药与兽药、食品非法添加物等方面食品安全监;二是针对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继续加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三是加大学校周边、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监测;四是通过哨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并建立食源性疾病病因溯源平台,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食品与病原因子。

  从内容来看,这似乎跟平时质检部门的食品安全检查类似,这个监测计划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赵金山告诉记者,平时的食品安全检测是地方质检部门在做,比如工商局、质检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而这个监测计划则是由各地疾控中心主要负责。

  “质检部门的检测方法都是抽检,属于行政执法,检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合格,然后进行发证许可或者处罚等,而疾控中心负责的监测计划则是到市场上购买相应的食品进行检测,就像消费者到超市买食用油、牛奶一样,不会在买的时候告知对方要检测。”赵金山表示,如果伊利奶粉是在监测计划中发现,那就是说有可能是平凉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到市场上买了伊利产品,然后化验后发现汞异常,上报到上级部门的。

  “这个监测计划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确定这些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赵金山告诉记者,就跟天气预报一样,通过监测计划可以提前预知那些环节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且随着监测数据积累的年份越来越长,预报的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毒害物质有了权威评估

  《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措施中,除了2010年开始实施的监测计划外,相关部门还于 2011年10月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这个评估中心也在伊利奶粉汞异常事件中发挥了作用。根据卫生部的通告,在甘肃卫生厅上报事件后,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复核检验后,卫生部采取了相关措施。

  赵金山认为,现在消费者对有毒有害物质有个误解,认为在食品中一旦发现了有毒有害物质就一定对身体有害,其实不是这样,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要对不同人群摄入的不同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然后做出风险预警,要求监管者采取措施,比如制定标准,将有毒有害物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长期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彭亚拉告诉记者,一般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要通过毒理学试验完成,现在能做毒理学试验的机构很多,但一种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可能会牵涉到各方利益,不是每个机构做的评估报告都能公开发布。“以前风险评估报告的最终发布还是由卫生部下属的疾控中心来做,成立评估中心的目的还是为了保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彭亚拉表示。

  据了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理事会,是评估中心的决策监督机构,卫生部是评估中心理事长单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为副理事长单位,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为理事单位,理事会成员还有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专家和服务对象代表等。

  赵金山则向记者表示,因为评估中心实际上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理事单位,可以综合协调各个部门尽快制定各种添加物的风险评估报告,能够防止之前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扯皮的现象。

  目前,评估中心正在实施的优先评估项目包括:铝、反式脂肪酸、重金属铅、镉的膳食暴露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将为修订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以铝为例,是因为在监测计划中发现,一些粉丝、粉条、油条中的铝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甚至有些超过国家标准的幅度很大,铝这种元素容易造成老年痴呆,所以评估中心就要重新对铝进行风险评估,看看到底多大的量才是对人体无害的,是不是需要修改以前的标准。”赵金山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