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欲破房产腐败,必先完善制度后门

06.08.2014  13:01

  在7月16日召开的2014年中央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指出,当前目标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保持高压态势,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在腐败问题上,要紧盯矿产资源、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惠民资金和专项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根据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和各地方的整改通报,整体上看,在前三轮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地产业腐败,占比达95%。(8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

  在前三轮巡视的21个省份中,居然有20个省份发现房地产业腐败,占比达到95%,这样是现实,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官员难免会迷失心智,选择铤而走险;意料之外则是,公众或许知道房地产行业是腐败重灾区,但未曾想到占比如此之高。当房地产成为腐败重灾区,最终埋单者其实是每一个购房者,在这样的境况下,“房产腐败”无疑是必须破除的毒瘤。

  要想破除“房产腐败”这颗毒瘤,就必须先审视这些年因房产腐败而倒掉的官员,他们是如何寻租的,他们在什么岗位。审视之后不难发现,在房产腐败上,不仅职位的涵盖是甚广的、官员级别的跨度也是很大的,既有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前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这样的高官,也有上海房地局原副局长殷国元、原上海市房协会长陈士杰、江苏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武龙、上海社保局原局长祝均一等各个部门的人。为何在房产腐败中,这些不同部门的人,都能分一杯粥呢?

  这就不得不说当前的制度设置了,据悉,一座房子从最初批准立项到最终开盘销售,其中立项、贷款、工程招标、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有上百个部门,需要盖上百个章。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每一个章都有可能出现腐败的现象,毕竟,权力兑现的戏码,我们看得太多了。而其中,有些环节还是非常隐蔽的,这就为房产腐败留下了不少后门。同样,因为相关程序繁琐,等到追究房产腐败的责任时,又难免陷入尴尬,因为查处起来的确太难。

  就此来说,欲破房产腐败,必先完善制度后门,首先一点便是“简政放权”。其实,简政放权是最近几年的大趋势,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公众办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责任划分,以免九龙治水时各个部门互相推卸责任。就此来说,面对房地产行业成为腐败重灾区的尴尬现实,简政放权的确应提升议程,就让一个或几个部门管房地产就行,等到出问题时,不仅有利于问题的查处,也有利于责任主体的认定。果真如此的话,房产腐败的现象,不敢说得到遏制,最起码会减少不少。

  自然,在简政放权之时,一些配套的制度设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则,必须改变当前的政绩考核方式,别让高楼林立、GDP发展等成为官员升迁的决定性指标;二则,财政的充分公开同样是应有之义,以免有人从中作梗;三则,对贪腐官员一定要从严从重处罚,不能有丝毫的纵容;四则,要明白预防房产腐败是一项持久战,监管神经需时时刻刻保持敏感。唯有这多项并举,才不会给房产腐败留下制度后门,破除“房产腐败”也才会成为一种可能,不然,在暴利的诱惑下,再有道德的官员,也躲不过利益赤裸裸的引诱。(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