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徐飞:以轨道交通产业为重点 打造成都经济转型品牌正当其时
人物名片>>>
徐飞,西南交通大学第65任校长。作为该校1996年博士毕业生,2013年,他在阔别母校17年后重回她的怀抱,掌舵这所拥有117年历史的名校。不论是在自己的就职大会、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战略推进大会等校内活动,还是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首轮开讲的“创业天府·菁蓉汇”等公开活动中,他都多次表达了西南交大作为扎根成都的高校,要全力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助推成都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态度。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成都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的重镇和高地提供了重要机遇。”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教授表示,当前,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开始进入爆发性成长期;区域间竞争加剧,产业正在细分,带动效应突出显现,市场空间不断膨胀,而成都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认为,以轨道交通产业为重点打造成都经济转型品牌,打造成都经济‘升级版’,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中西部城市群核心极’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正当其时。”
成都优势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所大学,多年来西南交通大学瞄准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重大基础问题、核心关键技术、战略前沿规划,始终致力于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走向世界一流提供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思想力,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高铁乃大国之重器,是中国现代装备业成建制国产化、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典型代表。中国高铁成功实现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而中国高铁自主研发、自我创新,无异于升级了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徐飞教授指出,技术完善、经验成熟、质量保障、性价比高,这是中国高铁最显著的特点。目前,西南交大已经构建起支撑我国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科研“三大体系”,交通运输学科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一大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打品牌。
成都机遇
将产学研做深做透大有可为
不仅是以西南交大为代表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高校,以中铁二院为代表的设计单位,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为代表的施工建设单位,和中国南车为代表的机车车辆制造单位——从科技创新到人才培养到规划设计,再到施工建设和制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使得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具备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强大竞争力,加之成都大力实施的“交通先行”兴市战略以及对广大西部地区的强大辐射带动效应,都为轨道交通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所以,在成都,把产学研的命题做深做透是大有可为的,”徐飞教授说,近年来,西南交大一直着力拓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强力推进产学研协同,一方面利用自身学科、人才、科研优势,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先后与成都、绵阳市等12个省内地市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当前,正在全面落实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市校共建的各项内容。”另一方面,联合各方力量共建研究中心。目前,学校在带动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参与高速铁路建设,助推该民营企业成功上市的基础上,正积极推进联合共建“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市场化机制、企业化运作”方式,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布局,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成为新筑路桥的研发基地和检测基地。
“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依托人才、学科和平台的综合优势,做实产学研协同,对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及时跟踪和扶持,促使其尽早实现产业化。”他说,目前学校承担的CRH5高速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的研究,通过科技园的及时孵化,已先后实现铝合金推杆、牵引梁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完全可以替代进口,正积极与仁寿县合作,在天府新区建立生产转化基地。还有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温超导技术、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6C)系统、节能型牵引变压器等一批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
那么,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成都该如何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轨道交通产业领域获得新突破呢?徐飞建议,首先要加大轨道交通市场培育。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积极发展城际铁路、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大幅度增加市场需求,改善民众出行品质。同时,要加强对轨道交通企业支持,重点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围绕机车车辆、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装备产业集群,利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市场契机,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协同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若干个中型本土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在3-5年内达到百亿级规模。
本报首席记者 尹婷婷 摄影 张全能
记者手记>>>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
井喷式发展呼之欲出
当前的成都,正面临着区域重构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国家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互通建设,将打通连接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对外开放系统。成都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支撑点,将直接受惠于这一重大战略,大幅缩短连接世界的时空距离,深刻改写自身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进一步从西部内陆城市转变为向西向南开放的支点城市,有力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
而对接这一机遇,作为我市工业产业“1313”发展战略中突出发展层级的产业之一,轨道交通的“千亿产业计划”已“蓄势待发”,按照《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2014-2017年)实施计划》,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创新机制体制,以现代有轨电车、城际动车和地铁车辆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为突破口,突破城轨整机,壮大高铁和城轨零部件配套,发展研发设计总包高端环节,提升轨道交通产业水平,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成都打造成中西部第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如今总投资50.7亿元的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全球首个轨道交通产业园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以及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同时,围绕整车制造核心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链,建立产业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机制,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总包、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产业链相关环节正在加快培育……当站在“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已呼之欲出!
来源:《成都日报》3月9日07版 http://cdrb.newssc.org/html/2015-03/09/content_2177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