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风景线:网络“微生活”深得沪人心

13.04.2014  19:20

中新社上海4月13日电 题:网络“微生活”深得沪人心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在上海,网络“微生活”正悄然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大有后来居上的意味。

白领陈潇最近多次使用微信(wechat,一款手机聊天软件)来“报警”。下班时,她在地铁内遇到行乞者,便拍下所乘坐地铁内的乞讨者的形貌,加上地铁车厢号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上海轨交警方。她说:“在地铁拥挤空间内乞讨不仅干扰乘车秩序,而且听说行乞者中有不少被拐卖的儿童。

迅速回复,超级有效率”,得到回复后,陈潇不忘赞赏这种新的网络报警方式,并在微信的朋友圈推荐给更多朋友。

上海轨交警方去年开通微信举报平台,现在愈发为当地市民所知并加以应用。

上海轨道交通内明令禁止乞讨,但仍屡禁难止,于是管理方号召民众参与举报。截至今年3月,该微信举报平台就有约1.5万粉丝,通过微信举报的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

微信报警只是上海市民“微生活”的一角。网络空间而今已不仅是人们分享资讯、晒日常点滴的一种虚拟表达,而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不融入其中便可能落伍。

年近花甲的沪上市民倪先生今年刚学会用微信打车,“有一段时间要上早班,女儿便帮我安了软件并教我怎么使用,说是又省钱又方便。”现在他已能娴熟轻点手机,支付出租车费,虽然倪先生也会感叹学新东西麻烦,但融入这种人们所谓的“微生活”后着实方便不少。

不仅如此,“微生活”里也悄然传播着正能量,捐款、寻人等现实生活难题依托网络平台另辟求解方式。

白领严乔彤的朋友最近发了一则为同事小孩捐钱治病的帖子,她确认后便将一笔捐款汇出。她说,身处网络空间一般都很担心受骗,但由于“微圈子”里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熟知的朋友,因此一般会尽力支援,传播善意。

微生活”深入人们的生活,尽管也有诸如智能手机依赖症等被诟病之处,但火热趋势不减。今年传统春节时,微信红包爆红,让中国人改变传统,从将人民币放入红信封,转而放到网络空间进行派发,小小变化或可管窥“微圈子”之人气。

微生活”有多深入人心?年轻白领小朱连早餐难题都抛给“微平台”,新就职的她某天在朋友圈倾诉遍寻不着早餐的苦恼:“公司附近哪里有卖油条?”,经过同事群策群力跟帖,几分钟就解决问题,让她不仅感叹还是“微生活”高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