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青年领袖许知远:反抗这个时代主流叙事

04.11.2015  19:24
许知远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许知远

  十几年来,许知远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写作:从早期享受操纵文字的快感,凭借青年的激情煞有其事谈论国际形势和时代叙述,到厌倦做西方思想家和新闻媒体的传声筒,最终选择了摆脱对他人思想的依赖,厌倦中告别了书斋空谈,开始了一个游荡者的流浪生活,用双脚行走,用双眼观察,用头脑思考,深入社会去感受真实生动的生活,从个体去发现时代的痕迹,“出去,多读书、思考、旅行、写杰出的书”。

  他最大的渴望,是“能写出博尔赫斯的味道,能有托克维尔的穿透力,能体察梁启超的心境”。

  但在他的朋友马策看来,“正是李普曼式的智力操练、卢斯式的精英立场以及曼彻斯特式的优雅叙事塑造了许知远绵延不绝的描述世界的文风。

  迄今为止,他的文字生涯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路:大学时期的他处于“忧伤”时期,文字充满了“白衣飘飘的年代”的叙述想象和“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私人情绪;大学毕业之后,他将写作转入公共领域,充满了WTO时代的年轻人渴望拥抱世界的激情,对世界的解读以及对中国的展望是他此时的写作理想;经历 了“全球观察”时期的他,回望故土,“追寻现代中国”,逐渐抛弃了愤懑的民族主义狭隘情绪,开始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将目光收回至脚下的土地;紧接着,许知 远从脚下的土地出发,以游荡者的身份去辨析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他的“中国纪事”时期,用经验来书写,让他的文字越发具有现场感与现实感。

  许知远的写作焦点,基本在于想象与焦虑之上。盛世中国与突变世界带来的身份焦虑,让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外省青年”。边缘化的观察角度,让他更能清晰地感受到我们时代的心灵是一种怎样的境况。

  2013年,《时代的稻草人》出版,他在序言里写道:“很有可能,我正是自己批评的对象,这些常常失衡的文字就是一种明证。在其中,我在铿锵的批判与感伤的无力之间,不断摇摆。所幸,这些文字都表明了写作日期,你大可自行判断,我变得更成熟,还是更偏狭了。

  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一个个从他的生活中逐渐地消失,索多玛城的义人们逐渐地从报刊杂志上消失时,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之间,把 三地的叙事放在一个论述里面看。当年的统一国家分裂成不同力量,“各方各自寻找自己的故事之后,那个大故事需要重建的过程……这班抗争者所处的情境和年代 可能并不一样,但问题意识和政治精神把他们变成了同代人。

  他走访两岸三地的抗争者们,回忆着自己的朋友和扫描着这个他再一次感到陌生的社会,希望借助自己对那些抗争者的叙述,能为新一代人提供某种参考。

  在台湾出版的一本书里,他写道:“倘若我们这一代不能正视这个国家深层的困境,用肤浅的时髦来转移我们对这种内在困境的理解和改善,那么我们只 能被证明是轻飘飘的一代。”“我们不仅要用成功与否来理解这个体制,还需要道德上的判断,而在道德判断之后,则是相应的承担。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 一直在逃避些什么。我能够一直逃避下去吗?

  或许,这就是许知远写作的动力,以及这位“外省青年”写作者之于我们时代的意义吧?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